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百科》2011,(34):47-49
社团名片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校任教的朱自清等教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的百年文脉的新纪元,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现在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此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文学社的活动主要由学生自行组织,形成了较完善的机构组织,编撰有《鲁迅风》(年刊)、《友声》(双周刊)两种刊物。文学社还联合学校其他社团以及  相似文献   

2.
1921年10月,浙江一师(杭高前身)学生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创办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并得到了当时在该校任教的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等老师的大力支持,由此诞生了浙江最早的新文学团体,也开创了杭州高级中学百年文脉的新纪元。近百年间,杭高涌现出鲁迅、徐志摩、郁达夫、叶圣陶、金庸、张抗抗等一大批文化文学名流。如今的"鲁迅文学社"正是秉着人文杭高、文学杭高的传统而来,文学社的宗旨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每年举办大型综合活动"樱花文会",并得到金庸、张抗抗、王旭峰、陈村、叶文玲、陈思和等知名作家学者的支持,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从1922年到1925年,“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不下一百余”。在众多不同倾向的文学社团中,“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与“为艺术”的创造社是最兴盛和最繁荣的。乡土文学则是与“为人生”派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源起于 1 899年创办的养正书塾与浙江两级师范 ,历经杭州府中、省立一中与省立一师、省立杭高、杭州一中之改制嬗变 ,从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学到浙江新文化运动中心 ,从浙江规模最大的综合中学到享誉全国的江浙“四大名中” ,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杭高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精神内核 ,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与个性共存的主体创新教育理念 ,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的校风 ,勤奋、求实、开拓的学风 ,推动着杭高永葆青春 ,并数度站在时代与教育改革大潮的前列。百年杭高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卓越英才 ,是近现代中国诸多名家大师的人生驿…  相似文献   

5.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文学团体,一九二○年十月正式成立于北京,由沈雁冰、郑振锋、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小说月报》为该会的机关刊物。后移至上海。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沈雁冰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他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家,曾留学日本,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一起,组织了创造社,被称为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在新文学的发展史上,产生过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诗人,一位忠贞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郁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根基雄厚,他曾写出了不少充满反帝反封建激情的诗文。他的著作对中国新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也倍受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 郁达夫的故乡浙江富阳,位于富春江下游,是一风景绮丽之地,南朝著名文学家吴均曾对富春景色作此绘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上,阵容整齐的新文学"浙军"占据中国新文学的各路要津,或成为新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或成为一种文体、一个流派的开拓者或代表人物。如此盛况,其他地域无出其右。全文宏观而概括地阐述了"浙江潮"文学奇观之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以及应怎样科学而理性地研究"浙江潮"文学奇观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谈论巴人(王任叔)早年在宁波从事新文学活动的文章中,似乎只提到他参加过“雪花社”。其实,他还是宁波早期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春风学社”的发起人和主要台柱之一。一九二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周刊第一二三期上,刊有张天一《宁波的文学界》一文,涉及到巴人早期的文学活动。因为这方面的材料很少,故略作介绍。该文提到,大约“五四”的第二年,宁波白衣寺佛教孤儿院的青年教师王吟雪加入了上  相似文献   

10.
一切历史都是对历史的叙述,中国新文学史亦然。30年代的新文学研究者们,有的在历史叙述中建构了新文学作为“先锋的”、“实验的”、“民族的”、“开放的”文学的整体形象;有的则将其叙述为“欧化的”、“言志的”文学。文学史中“新文学”摇曳的、不确定的形象,凸显了历史叙述者不同的理论前提和思想立场,同时也表明新文学在30年代不断被经典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争议和质询。  相似文献   

11.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12.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百年中国文学激烈而多变的涌动进程,重大的潮流“改道”有三次,即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以文学的一体化秩序代替“五四”新文学业已形成的多样化格局的工农兵方向的文学;“文革”结束以后,以“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为标志的“后新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百年里,一代又一代的杭高人努力追求科学、民主、求真、创新。百年杭高,与时俱进;百年杭高,世纪传薪;百年杭高,群星璀璨:百年杭高,桃李芬芳。人类进入了21世纪,在新的百年里,新一代杭高人将继承光荣传统,秉承“科学与人文并重,规范和个性共存”的理念,为在杭高的历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经过改写的,作家以自己的改写实践着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从而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这是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进入中学国语课本的新文学作品内容比较丰富,从选目上能见出编选者对新文学文学观的遵从,包括对“语体文”的捍卫,对被奉为典范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隆重推荐;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作品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针对1930年代中周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   

17.
新文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说法很不一致。这种情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也表明了新文学自身的复杂性。 “五四”时期,一些人以为所谓新文学,无非就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胡适说:“我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大字:‘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傅斯年说得更明白:“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但是,胡适本人又写了《白话文学史》,论证中国从来就有白话文学,如元人戏曲,明清小说……等。按其本意无非是说,白话文学是古已有之的,不必莫名惊诧。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出来了:历来的白话文学是不是新文学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朴一方面广泛涉猎世界进步文学.一方面对新文学的出现大加褒评.同时强调新文学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丰富其创造力,提出以真、美、善为“文学的标准”。期间.曾朴还创办《真美善》杂志,并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鲁男子》,对新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曾朴晚年弃旧图新的文学行为.显示了新文学对近代文化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化也随之转型。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众文化流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俄罗斯文学也呈现出一种新态势:严肃文学边缘化,“新文学”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在大众文化的五彩缤纷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新文学”在创作题材、情节构思、艺术手法上明显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新文学发生时期,由于某种历史的偶然机缘,浙江文人得以建构起强大的以浙江地域为维系根据的人际网络,这种人际网络在当时又恰好掌控了中国新文学的话语权,从而为以后“浙江潮”成为蔚为大观之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