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林奕佳 《海外英语》2014,(18):183-18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剧中最杰出的剧作,后来被改编成越剧、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走上荧屏。国内外翻译家也对《西厢记》的文学读本进行了许多英译研究,而对《西厢记》其他艺术形式的唱词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该文借鉴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以越剧《西厢记》的唱词曲调为模板,探讨在保持唱词旋律不变的前提下,越剧《西厢记》唱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紧密,思构巧妙,各折之间环环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在戏剧艺术受到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挑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巨大优越性,以人物刻画为中心,把有意义的社会矛盾典型化为具有特色的性格冲突,通过生动的性格冲突艺术地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膊,乃是振兴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古典名剧《西厢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厢记》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四个,场景几乎没有离开一座寺院——普救寺,故事又并不复杂,但七百年来却上演不衰,总使人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角究竟是谁,历来颇有争议。特别是一些《西厢记》的改编本,出于演出需要更是随意改动原作的人物安排。本文作者从王实甫的创作原意、后来戏剧理论家的评点入手,认为王实甫《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应为崔莺莺,第二主角为红娘,第三主角则是张生。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10.
广西作家东西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荣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本文以《天上的恋人》为例,从情节境遇、主题思想和话语组合三个方面来探讨该部影片的改编艺术,以期给桂西北小说与电影的改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季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中,列入了杂剧《西厢记》,至今《西厢记》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经过多次的研读和体会,我认为杂剧《西厢记》的某些喜剧因素中是具有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是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电影产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背景结构、人物塑造及命运角度进行对比解读,并挖掘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西厢记》围绕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塑造了正面人物、阻碍势力及中间派三类人物,对第一类人物的集中描写和对第二、三类人物形象的巧妙运用使杂剧《西厢记》的主题鲜明地凸显出来。这种围绕主题展开的过于鲜明、过于集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同时存在着喜剧化的塑造倾向。该文旨在探讨《西厢记》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喜剧化倾向及其形成原因、在戏剧创作中的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其中许多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而这种改编会引起许多变化。以《倾城之恋》为例,它既被改编为电影,又被改编为电视剧,具有代表性。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作者导演风格的不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变迁,从这种变迁中又可以看出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呈现故事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诗词曲有一个共同特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戏曲和曲同发于一源,所以戏剧的抒情性是中国戏剧文学的民族特色。《西厢记》是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大型爱情戏剧。从生动的抒情内容、优美的抒情话语、个性化的抒情动作、典型的抒情环境四个方面可以了解《西厢记》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珍品,我国古典戏曲名著。其题材虽是“前人已见之事”,但“尽有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作者“设身处地,伐隐攻微”,“以生花妙笔,蕴秀之肠”,通过精心的艺术再创造,“制为杂剧,使人但赏极新极艳之词,而忘其为极腐极陈之事”,“虽观旧剧,如阅新编”,给人以新的思想启示和艺术享受。《西厢记》是自《莺莺传》起,崔张爱情这一题材的发展史上,思想和艺术的最高成果和最后总结,几百年来博得了高度的赞誉和广泛的的欢迎。在中国戏剧史上,《王西厢》评价之高、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点,不仅首先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它是堪与《国风》比美的妙文,驳斥了把它视为“淫书”的烂言,同时,还以典型人物的性格塑造为中心,对《西厢记》的戏剧艺术进行了剔肤见骨的品评,阐发了许多精到的创见,很值得总结借鉴。而过去,我们对他的戏剧见解,往往多以他推崇向遭轻视的戏剧艺术,为《西厢记》反封建爱情题材辩护方面,加以论述或肯定,而对他的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一系列戏剧主张,却评价不够,木文试图从这方面加以探讨,以便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