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发现山东古代体育的面貌在汉画像石中有丰富的资料和非常具体的体现,在汉画像石中反映山东体育活动图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和武艺;另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和角抵戏.  相似文献   

2.
1973年,山东济宁县在喻北屯城南张村清理了一座早年就已发现的东汉墓葬,出土十三块画像石①。 这批画像石皆为浅浮雕,有的细部以阴线刻。画像内容包括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一立石(第二石),画刻两面,一面上下共分四格,在第二格刻画一幅“蹴鞠图”。  相似文献   

3.
南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发掘汉代画像石墓40余座,收集各类画像石3000余块。建于1937年的南阳汉画像馆不仅搜、藏画像石,还将发掘的汉画像石墓迁至馆内复原陈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百戏、天文图像、珍禽异兽等。画像采用浅浮雕加施阴线的技法,在汉代  相似文献   

4.
唐新 《收藏》2010,(11):100-105
汉代画像石是特殊的绘画艺术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目前已发现汉画像石刻1万多块,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阳、山东、皖北、川渝等几大区域,其中,南阳是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区域之一,并建有全国唯一一座汉画像石刻博物馆,收藏汉画像石2000余块。南阳现已成为以汉画像的发掘、收藏、研究为一体的汉画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
我国汉代史料中多是人物传记性文献,对其时代射艺的记载均不详细;但是汉画像石的文物资料中有很多有关射艺的图像资料,是研究汉代射艺的重要实物资料。目前对有关射艺汉画像石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运用历史资料调查研究法,对有关射艺的汉画像石进行统计和分类,明确了有关射艺汉画像石的数量、种类、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信依据,同时也为中国和亚洲及世界体育文化宝库提供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是汉代形成的一种雕刻艺术,多置于墓中。其题材内容丰富,有现实生活,历史故事,有神话传说,自然景象。其雕刻技法多样,有平面阴线雕、剔地平面雕、浅平面阴线雕、凹面雕、透雕、圆雕等。徐州是汉画像石出土集中地之一。其汉画像石艺术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汉代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史料进行了探讨以展现汉代蹴鞠的具体情况.对收集到的24块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蹴鞠汉画像石在山东、江苏、陕西、河南、浙江这5省的9县市分布,纠正了一些学者对蹴鞠汉画像石内容的错误判断.以蹴鞠用具的不同为基点将汉画像石中蹴鞠分为使用大鼓蹴鞠,长袖舞蹴鞠,特定用具的难度技能蹴鞠3类,其方向动作有向下的踏鞠动作,向上的蹴鞠和膝盖上顶鞠动作,水平的蹴鞠动作,向后的脚踵蹴鞠动作4类.还通过汉画像石探讨了蹴鞠流行年代、场所、动作难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973年山东济宁喻屯公社发现一组汉画像石,其中第二石被研究者名为“蹴鞠图”,但它跟过去发现的汉画石中的“蹴鞠图”区别很大,王思礼、赖非《济宁汉画像石中的“蹴鞠图”小议》(载《体育文史》今年第一期)一文,已作了一些介绍。笔者奉读之后,觉得把手弄鞠丸看成是“蹴鞠”,大为可疑。  相似文献   

9.
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样式。文章从汉画像石题材所蕴含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美感,探讨了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分析了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6-1 汉画像石·牛耕 50分6-2 汉画像石·纺织 50分6-3 汉画像石·舞乐 50分  相似文献   

11.
杂技是人类艺术花园的一朵奇葩。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有了杂技的雏形。一般认为,我国杂技从春秋战国时代萌芽,至汉代初步形成。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大量文字资料均表明,汉代的百戏杂技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汉代以后,杂技在我国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中国戏曲的诞生与繁荣,杂技在与戏曲融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文化、体育面貌,除了史籍文字记载之外,大量的汉画像石中也有丰富的资料。河南的南阳地区,山东的临沂地区,江苏的徐州地区,都是汉代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遗留下来的汉画像石也比较多。在汉画像石中反映体育活动的图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军事练武为内容的射箭、狩猎。一类是以娱乐活动为内容的舞蹈、蹴鞠、杂技、角低戏。  相似文献   

13.
汉代画像石刻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神灵的崇拜,来源于对圣贤的尊崇,来源于生产、生活。剖析汉代画像石刻创作灵感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汉代先民们的精神意识的延展和生产、生活的变化,有助于鉴赏汉代画像石刻艺术的纯朴美。  相似文献   

14.
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射艺,但是由于历史文献多是对人物记述,故对射艺的具体细节未做详细描述,因而汉代弓射的动作及技术细节是一个千古之谜。通过汉画像石文物资料考察法和古文献资料研究法,揭示了汉代弓射分为徒步射和骑射两种。徒步弓射动作方式有立射、蹲射及跪射、折腰射、弓步射、转身背射、坐射、步行射和跑步射9种,骑射有静止的骑射和行进中的骑射两种方式。徒步和骑射的方向主要有向下、向前、向后等。射的目标有静止和移动两类。另外,弓射内容在汉画像石的狩猎图中多有发现,证明狩猎是弓射练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徐州的汉画像石内容丰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题材。在造型上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夸张,构图布局紧密充盈,在技法上做到了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3月16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1999-2《汉画像石》邮票,全套6种。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四壁、石椁四周和祠堂墙面、门楣上的石刻画。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画面描绘的生产、生活内容十分广泛,有农业生产、手工作坊、社会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逾千年而不朽的艺术瑰宝。它既是古代文明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承载和蕴含着许多艺术信息。笔者在撰写《山东杂技史略》一书时,浏览和检阅了大量的有关汉画像石的著述和拓片资料,并实地考察过多处汉墓,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通过陕北汉画像石中体育活动的种类、内容、发展特征的探析,了解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在汉代发展的实际意义.结论:陕北地区汉代画像石表现的体育活动种类丰富而广泛,反映了汉代陕北地区经济、体育与文化繁荣发展的信息;陕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保健性、竞技性,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地表现了汉代体育活动发展的特征;陕北汉画石像博物馆的建立,为现代人了解古代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直观的平台;我们必须对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活动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墓葬制度与习俗方面的变化,是汉代社会景象的再现。汉画像石具有承载历史文化的作用,其中出土和发现的手搏、击刺、武舞、剑舞、刀舞等汉画像蕴含着汉代的武术文化现象,同时隐射汉代的民族精神,汉画像石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实地考察和检索文献资料,收集大量相关武术的汉画像石资料,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其中武术画像所折射的汉代武术文化特征,得出结论:汉代武术具有了弓步、马步、仆步、跪步等基本步型,可能已经形成了古拙简朴的武术套路;武术的实用性与竞赛性、娱乐性并存,武术对练和竞赛的雏形已经具备;"角抵"比赛已经完善,相应产生了教练员和裁判员;汉代武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娱乐和教育之中,表现出汉代人民具有崇尚斗争、彰显武力、宽宏豁达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时期,南阳是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汉画像石刻是其典型的文化特征。汉代崇尚厚葬的理念孕育了汉画像石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