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精髓,学贯中西,为"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研究蔡元培的中西学渊源和中西文化观,可以为探讨和剖析中西文化争论和冲突提供样本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初创于清朝末年,在当时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整体教育文化氛围中,高等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发展的潮流,突破文化环境的束缚,采取"西学体用"和"中西竞择"的不同发展路径,体现出与清末主流文化迥异的卓然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桐城派学人先后创办了《经济丛编》、《四存月刊》、《民彝》等期刊,借用新媒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中西文化观。从清末积极主动地宣扬、引进西学,到新文化运动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再至后来只一味宣扬国粹,排斥一切新文化,他们的中西文化观看似由开放转向保守,实际上,他们会通中西、共存共进的中西文化观未曾变过,只是由于时代发展及自身境遇的变化,其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对船山的评价呈现为历史的三调:作为民族主义、唯物主义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的王船山。当历史演进到二十一世纪之际,一些船山研究开始了试图回到王船山本身的努力。然而问题是,如何回到王船山本身?或许所谓的“王船山本身”这样的提法本身就是“非法”的?这一问题折射出中国学术界所普遍面临的困境。我们实际上处于这样一种诠释学处境之中: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中国哲学与中国化的独特价值,不再用西学的框架肢解和宰割中学,避免将中学西方化;另一方面,西学的存在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已经“被抛”在西学面前。可能的出路或许在于:在中国学术与西学达成“视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之后的“大视域”——借用王船山的话来说,“合往来古今而成纯”。  相似文献   

7.
严复对中西学的格义实质上是予中学以西学的诠释,用西学补中学之不足。这种采近代西学之“石”,攻经典精义之“玉”的理智心态,对传统文化机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努力,起到了破块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8.
严复早、中期思想是围绕爱国救亡来构建理论体系,他主张文化启蒙,政治上既不是革命派,也非改良派。严复大力提倡西学,并以此为批判中学的工具,但他并未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中西并举,文化融通。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谙熟西方文化而又极端保守,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中西文明和近代思想史具有启发意义。他一生学贯中西,为中学西渐、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使臣,对中西文化的关系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思考。在科技方面,他认为“西学中源”;在教育方面,他倡导“中西互补”;在政商方面,他主张“酌采西制”。文章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全面认识晚清学人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发展演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既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又到过当时西方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留学,集中学与西学于一身,而且在国内多次出任大学总办。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严复对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逐渐形成一套包括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在内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东方 《教育探索》2005,2(12):46-48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中西融会的文化观为基础的.他的文化观孕育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观又使文化观得到了凸显:他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世界观教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论"西学中源"说之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国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观.它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期 ."西学中源"说对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认同西学,融合中西,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西学中源"说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和比附,它否认人类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虚骄自大心理.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作为清季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思想家,在长期的兴学育才实践中,形成了其丰富且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如经世致用,学用结合;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育并举,以德为主。这些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袁晓晶 《学科教育》2013,(5):122-128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相似文献   

16.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新学”以其独特的体用结构,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传统旧学,也有别于西学的文化模式。近代新学特有的构成因素和体用结构,规定了它文化模式上的独特性。这是旧学和西学都不具备的特征。中西学术文化绾接于“中体西用”的命题之中,并从观念形态上完成了中学由旧学到新学的转变;戊戌变法之后,风行于世的“新学”漫及社会各个层面,成为新学制取代旧学制的理论依据和舆论工具,并在“中体西用”的模式中完成了新旧之间的学制转型。  相似文献   

18.
郑观应职业技术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但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一、在职业教育观念上要“务实”“戒虚”;二、对西学主张“体”“用”兼备;三、主张在中国实行职业技术教育和贫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既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又到过当时西方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留学,集中学与西学于一身,而且在国内多次出任大学总办.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严复对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逐渐形成一套包括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在内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