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D是"小同"而不是"小董";阿Q是有辫子的中国人,小D是剪了辫子的中国人;小D长大以后就是另一个阿Q,阿Q在中国是不会死的。这样的命名,不仅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而且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创作的艺术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代表。阿Q是中国文学家鲁迅创作的艺术形象,它的意义是世界性的。阿Q的影子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分析巴比特的特性中隐含的阿Q气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5.
阿Q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中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典型。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中给他以喜剧的外套并寄寓了悲剧的内核。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自身因素,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7.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  相似文献   

8.
早在1921年,文坛巨人鲁迅以《阿Q正传》震惊中国和世界。阿Q形象不仅有其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被评论家称道。阿Q被公认为是没有国籍的艺术典型。几十年后的高晓声又以“陈奂生系列”引起文坛注目。陈奂生在文坛上的出现,使许多评论家都想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阿Q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阶级属性等方面,试证阿Q不但是个农民,而且是病态社会中最不幸的农民,从而驳斥了某些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文化领域中,阿Q不仅以其所包蕴的丰富的性格内涵,不断地成为文学研究的课题,而且还作为超越其产生的时间与地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成为不同时代文学领域中进行二度创作的素材,不断地被改写着。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文学形象被欣赏与解读,而且也还作为一个承载着国民性弱点的符号,在文本的不断再生产中反复被增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现成的母题和人物元素。原版的阿Q就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被解读的"能指",它的"所指"则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1.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鲜活人物,其性格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他既可气又可叹,既可悲又可笑,其性格特征不仅代表了他那一时代的人,而且也体现着现代社会人的性格,他既坚强又软弱,既狂妄又谦卑,既邪恶又善良,从他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性格特征是当下人性格的集合体,通过他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可叹与可悲,他的性格特征对于当下的我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精神胜利法为特征的阿Q性格是一种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不仅存在于阿Q本人身上,而且体现在与阿Q同处于一个文化圈中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与集团的人们身上。鲁迅在《阿Q正传》中首次塑造这种具有精神胜利法典型性格时是以农民形象为其艺术载体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十数年后,萧红则在《马伯乐》中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阿Q的形象一马伯乐。长期来文学史对这一事实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部游离于萧红创作的传统题材之外的小说,对萧红来说是很不寻常的。它充分体现了萧红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为了超越自己过去的创作题材的…  相似文献   

13.
阿Q野史     
徐小艳 《现代语文》2001,(10):11-11
阿Q,阿Quei,全名赵阿Quei,鉴于目前学校里阿猫阿狗堂而呼之,甚至于“屎豆”这类不登大雅之堂的称谓也滥用起来,愚以为:呼之一声“阿Q”实不为过。就化水准而言,当代“阿Q”比鲁夫子笔下之“阿Q”有过之而无不及:虽则那原版“阿Q”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他进过学堂吗?没有罢!这便值得如今六岁半便进学堂的“阿Q”得意不已了。  相似文献   

14.
论阿Q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篇著名作品。作品通过阿Q这一形象,展示了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中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一系列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重大问题,因而这一形象,是公认的一个巨大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阿Q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够耐得住研究家的无穷解读,而且始终“难解其中味”,就在于他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人类根本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对阿Q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观照和反思,从而创造出阿Q这一不朽的形象。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阿Q社会性的边缘化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也论阿Q     
一一说起阿Q,人们脸上就会情不自禁地浮起笑意。这种笑主要是嘲笑,同时也含有某种亲近。由于伟大的鲁迅,阿Q不仅在中国无人不晓,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一定声誉。罗曼·罗兰很早就对《阿Q正传》给予过极高评价。法国的剧团曾将“阿Q”,搬上舞台。电影《阿Q正传》的拍摄,又一次使国人瞩目、世界开眼。自“阿Q”问世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文章洋洋洒洒,难计其数。“阿Q”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典型形象,进而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用语、成为某种象征、某个符号。  相似文献   

17.
陈丹 《考试周刊》2009,(13):21-2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写于1921年。由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翻译的《阿Q正传》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的原译文分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逐一从词法、修辞法和句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阿Q     
前言 :认为传统的阿Q精神说法不妥当 ,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 ,弗洛伊德有关文学作品“的升华作用”、以及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来阐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认为它是出于一种自慰、自卫 ,在一定情况下 ,是一种积极的、必要的心理宣泄的方式。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学士 ,还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 ,都应该有点阿Q精神 ,否则 ,人就会被压垮 ,这也是心理学所认可的。阿Q这个形象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传统的看法认为 ,阿Q是一个自欺欺人 ,欺软怕硬、善于健忘的形象。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  相似文献   

20.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