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7 毫秒
1.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美武王继文王作丰而作镐京也。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引下句作"武王岂不事。"传曰"芑,草也。仕,事",笺云"丰水犹以其润泽生草,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皆未畅诗旨。《礼记·表记》引"丰水有芑",郑玄注以"芑"为枸杞。枸杞非水中所生,当以传训"芑"为草为是。今案"丰水"当喻指文王所作之丰邑,"芭"当谐音为"继"。上古芑读溪母之部,继读见母支部,溪见旁纽,之支通转,二字读音相通。"岂"当读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活动于战国中晚期的思想家,今传《孟子》一书。《史记·孟荀列传》云:"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列为《四书》,成为读书人必须研读的典籍。《孟子》旧注中存在一些疑问,颇有争议。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记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答曰"定于一"。其义同于《周易·系辞下》所云:"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又如同篇有"独何与",凡二见,当读为"孰可与"。  相似文献   

3.
《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以翼。"毛传:"台背,大老也。"郑笺:"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尔雅·释诂上》:"鲐背、耇老,寿也。"郭璞注:"鲐背,背皮如鲐鱼。"郭注当是受了郑笺的影响。清以前注者释"鲐背"皆从郑说,以"鲐背"指老人背皮有鲐鱼之纹。今人华学诚先生说:"唯董  相似文献   

4.
文献中有"忧死"、"忧卒"、"忧崩"、"忧薨"之语,无论传注,或是辞书,皆无所释,给人造成假象,好象其义是"忧伤而死"。如,《汉书·外戚传·孝景王皇后》:"栗姬愈恚不得见,以忧死。" 死时固然忧伤愁苦,但忧伤愁苦都不是致死的原因;而从上下文义推敲,凡忧死者都是在囚禁中死去的,故"忧死"、"忧卒","忧崩"、"忧薨",似应等于"幽死"、"幽卒"、"幽崩"、"幽薨"。如《汉书·外戚传·武帝勾弋夫人》:"勾弋倢伃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而《史记·外戚世家》褚先生曰:"后数日,帝谴责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日: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  相似文献   

5.
《楚辞·离骚》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古今说者,皆读"急"如字,失之。屈子志节高尚,于"竞进"、"贪婪"、"驰骛"、"追逐"之事,非惟不"急",且未尝经心挂怀。今案"急"当读"及",方与屈子品格合契。上古及读群母缉部,急读见母缉部,群见旁纽,缉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说文·心部》"(及心)脉,褊也。从心,及  相似文献   

6.
一范氏《后汉书》原定计划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十志,合为百篇。范氏生前,仅完成十纪与八十列传。十志,据《后汉书·皇后纪下》之"事在"百官志》"下,章怀太子注引《宋书·谢俨传》所云,原是托付谢俨撰的,而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不过,这里有二个疑点:一、南宋学者洪迈曾云:《谢俨传》,"今《宋书》却无,殊不可解"(《容斋四笔》卷一"范晔汉志"条)。其实,此尚不可怪,因为《宋书》到北宋末有散佚,或许《谢俨传》已佚于洪氏之前。可怪的是,《宋书》所载稍详之人物,《南史》均有传,并且,后者好载异闻,因之,《宋书》果真有《谢俨传》,《南史》没有不载之理。可  相似文献   

7.
一、何焯号"憩闲主人"之误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何焯屺瞻"条云: 昌炽案:先生弟煌,字心友,号小山,尝自署"何仲子"。《义门题跋》或署"承筐书塾",或署"语古小斋",又自号"憩闲主人",见《皕宋楼藏书志·宾退录跋》。《百宋—纏赋》  相似文献   

8.
<正>《汉语大字典》"邮"字、《汉语大词典》"邮"字,均出"驿站"义项,所引书证皆为《孟子》孙奭疏:"邮,驿名。"这一用法明代已出现,袁翼《骈文笺注》"邮亭"云:"《孟子》孙奭疏:邮,驿名。"(续四库本,页425)而在《孟子》孙疏之前,罕见"邮,驿名"之训。而"邮,驿名"这个用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检今本《孟子注疏》,其疏文作:"邮驿名云境土舍也又云官名督邮主诸县罚负。"(中华书  相似文献   

9.
"和"有"允许"义。此义"甚奇诡",郭在贻先生认为"和"字之所以有此义,是"词义渗透"的结果(参《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P2(?),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关于"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现在一般认为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参《汉语大字典》P602)但该诗是否为东汉人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即或退一步讲,把它当成东汉时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和"之"允许"义的最早用例。笔者在《战国策》中,就发现了一个比目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要讨论的崔融是高宗、武后时期的著名文人,与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同为文章四友,世称"崔、李、苏、杜"(《新唐书·杜审言传》),崔融"为文华婉,当时未有辈者,朝廷大笔,多手敕委之"(《新唐书》本传),李峤称其"词丽扬班"(《授崔融著作郎制》),张说赞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旧唐书·杨炯传》引)。由此不难看出崔融在初唐文坛上的声誉和地位。崔融的诗也写得相当出色,傅璇琮先生认为崔融的《关山月》很能让人联想起李白诗来,但"现在一些文学史著作及唐诗选本对崔融诗却重视不够,甚至没有一字论及,因此这里特地提及,希望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2.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13.
"赵娆"何许人也?现代辞书有释:"汉桓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与共交结,谄事太后。事见《后汉书·陈蕃传》。"(《汉语大词典》(9).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1136页)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日知录》称:"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凌廷堪《礼经释例》称:"堂上以南向为尊,……室中以东向为尊。"质诸典籍,实有出顾、凌之外者。《辞源》"西席"条引《大戴礼·武王践阼》云:"师尚父端冕奉书而入,……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并以此为尊西之例。(清)梁章钜《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日西席。"亦以让西席之尊。《日知录》更引《新序》、《史记·赵奢传》、《田单传》、《淮阴侯传》、《王陵传》、《周勃传》、《田蚡  相似文献   

15.
清训诂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6月影印本。以下简称《义疏》),虽不象《尔雅义疏·序》作者宋翔凤所说"凌唐跞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那样完美,然郝氏知识渊博,功底坚实,长于名物训释考据,郭璞《注》、  相似文献   

16.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17.
一、前人对《梁王兔园赋》的评价与原文残存状况《文心雕龙·诠赋》云:"观夫荀结隐语,事义自瓌;宋发夸谈,实始淫丽;枚乘《兔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鹏鸟》,致辨于情理……"在荀况《隐语》(见《荀子·赋篇》)及宋玉赋之后,即提到枚乘的《兔园赋》,其评价在司马相如《上  相似文献   

18.
"儿女之情"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语见《北史·荀济传》:"自伤年几摧颓,恐功名不立。舍儿女之情,起风云之事,故挟天子,诛权臣。"例如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孩儿今已离尘奉道,岂复有儿女之情。"(离尘奉道:指出家作僧尼道士)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妾遵严命而绝儿女之情,不敢循乱命而失翁媳之礼。"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一章:"当他站在月台上目送她时,在车玻璃窗后面他依然看到妻子那难以抑制的凄楚神色,自己心中也有些戚然……他伸手拉了一下大衣。他想逐走这儿女之情。"  相似文献   

19.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一诗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毛诗》所附《诗序》认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分系于周、召二公,属于文王和武王之诗~①,即所括25篇诗均作于西周初期。《何彼襛矣序》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②该诗二章:"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毛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③也认为该诗是当时描  相似文献   

20.
公案:《论语·公冶长》载孔子对宁武子之评语云:"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案: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今用:"知"者,为智巧之士所欲为;"愚"者,为智巧之士所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