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兰芳(1894-1961)这个名字与中国京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报刊上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20世纪没有梅兰芳,中国京剧会是什么样了?梅兰芳一生致力于京剧艺术并同其他京剧老一辈艺术家合作编演了《霸王别姬》、《西施》、《洛神》、《宇宙锋》、《太真外传》、《凤还巢》等十余出精彩纷呈、流传至今的梅派名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兰芳表演体系。梅兰芳作为京剧艺术的一代宗师,他的表演和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古典艺术的思想原则,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和培育了几代戏曲表演艺术家,而且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已成为…  相似文献   

2.
京剧名角     
《滇中文化》2007,(4):52-53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被誉为“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3.
“梅兰芳金奖大赛”是当前中国艺坛一次高水平的大赛,是继两年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演出之后,中国京剧界又一次盛大的活动,是当代京剧艺术家和数以千万计的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共同创造的一幅杰作.它将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5000年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舞台上的缩影和结晶.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不倦地吮吸着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懈地吸收着中国戏曲艺术800多年积累的精华,经过几代人的艰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戏曲学校是一所培养中国戏曲艺术人才的专科学校,于1952年在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人积极倡导和扶植下建立.40年来,它继承了戏曲“科班”的训练传统,并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训练模式,在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50年代起,该校先后开设了京剧、昆曲、评剧、曲剧、杂技、木偶、歌舞以及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为社会输送了1700余名各类舞台艺术人才;其中重点学科的京剧表演专业,就培养了500余名毕  相似文献   

5.
赵珩 《世界文化》2012,(6):38-39
清代的营业性演出和戏园同治、光绪前后,是京剧走向鼎盛的时期。我们今天常常说戏剧演出的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但在清末的时候,主要是以生角挑梁,没有以旦角挑梁的。真正说到旦角挑梁,还是在梅兰芳以后,因此,就出现了所谓前三鼎甲、后三鼎甲之说。前三鼎甲就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三鼎甲是谭鑫培、孙菊仙和汪桂芬。当时北京舞台上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各个行当都有顶尖出色的人物,世代相传,如杨小楼就是杨月楼的儿子,梅巧玲则是梅兰芳祖父,所以说京剧的繁荣和家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成立一周年庆贺演出举行,3月14~16日在天蟾逸夫舞台推出“京昆演唱会”、“京昆武戏专场”、2台“京昆文戏专场”。其中,文戏包括《贵妃醉酒》、《虹霓关》、《大登殿》、《锁五龙》、《绣襦记·打子》、《占花魁·受吐》等,武戏有《铁笼山》、《昭君出塞》、《寿荣华·夜巡》以及京昆合演《雁荡山》。尤其在16日“京昆演唱会”上,上海京昆院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戏迷观众大饱耳福。  相似文献   

7.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承办的’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1996年9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市举行。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距今已有大约600年的历史,对我国很多剧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振兴昆曲是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繁荣中国戏曲艺术的要求。参加此次观摩演出的是全国目前仅有的6个昆曲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省苏昆剧院、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湖南昆剧团。这6个院团代…  相似文献   

8.
最负盛名的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1894-1961),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从艺术到为人等各个方面,都让戏曲界内外的人敬服。总括他的德艺双馨,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艺术上真知灼见艺术家,多是精心于改进革新,从不保守的;否则成不了艺术家,更难成为一个艺术流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先生不仅具有艺术家这样的共性,而且在艺术见解方面更有独到之处,在改革创新方面先人一步。所以梅先生的艺术,可以代表中国的京剧艺术乃至整个戏曲艺术,可以形成体系。早年,京剧没有时装戏,梅先生于1913年起便相继演出了根据北京实事编写的时装戏《…  相似文献   

9.
1994年年底,在中国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中,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大青衣”的杨秋玲与荣获“梅兰芳金奖”的李维康,粉墨登场,主演了《凤还巢》、《四郎探母》、《杨门女将·探谷》、《蝶恋花·古道别》,让人一睹两位从梅派艺术中吮吸营养的女京剧艺术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剧作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同所有艺术大师一样,目光远大,襟怀宽广,如海纳百川,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作为营养,化为自己的艺术血肉。他不仅批判继承了欧洲的戏剧传统,而且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汲取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戏剧理论和舞台艺术。从中国戏曲中发现"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是戏剧艺术的革新家,他打破亚里士多德关  相似文献   

11.
京剧旦角,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焦淑贞,又名李雪莹,满族。出生北京。1933年考入北平市私立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师从王瑶卿、吴富琴、律佩芳、尚小云等学戏,工旦角。与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并誉为“四块玉”。1940年毕业后组织“如意社”,自任社长并担任主要演员。1941年春节首次来沪演出,连演36天,场场爆满。此后拜赵桐珊、梅兰芳、苟慧生、于连泉等为师。1942年起,先后参加马连良的“扶风社”、李少春的“起社”和周信芳的“移风社”,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19-219
12月30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原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揭牌成立。中心下辖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4年12月27日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倡导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江泽民说,京剧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兰芳、周信芳等一代京剧艺术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使  相似文献   

14.
香港是一个极端商业化的社会.在这里从事戏剧事业.本就是难事,更何况是从事京昆艺术事业。邓宛霞偏偏就是一个不畏艰难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世界剧坛上,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美学成就丰富了人类艺术宝库。中国京剧是在北京形成和发展的。京剧在中国戏曲中远不是最古老的剧种,从它的形成算起,至今也不过一百几十年,但自京剧形成并逐渐占领京师舞台之后,就继承中国戏曲的悠久历史传统,融合。吸收各种戏曲艺术,迅速发展,在短短几十年间流传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影响最广泛的一个剧种,人们称它为国剧,称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京剧艺术能够日臻完美,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长河中,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两个最为基本的特质。因为戏曲若不与当代观众同步互动,便不可能有长足发展;戏曲若没有外来文化的滋养,也可能成型得缓慢一些;戏曲若不能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的声誉,那就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缺乏普世化的审美情调和人文精神。逻辑的推演和历史的变迁,就是如此奇妙地实证在中国戏曲的艺术天地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戏曲学校优秀的京剧梅派青衣教师。生于安徽桐城,少年时期就酷爱京剧,初学老生,入复旦大学就学后改学青衣,担任复旦大学京剧社的总干事,礼聘了当时富连成科班老前辈梁喜芳、律喜云来社任教。1928年他在学校体育馆初演“玉堂春”,因嗓音酷似梅兰芳,响堂和力度胜似尚小云,使内外行大为震惊。1930年毕业后,在南京盐务署任文职,1932年秋天与著名国画家谢稚柳联袂北上访梅,由同学引见,到北京梅宅拜访,梅兰芳与他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相似文献   

18.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新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是独具风采和艺术魅力的东方戏剧所面临的新课题。古老的东方各国戏剧,具有不同于西方戏剧的传统渊源和艺术发展轨迹,又各具有自己的民族韵律,其内容和形式均丰富多采;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东方戏剧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姿态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学者对东方戏剧,特别是对中国戏曲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为了东方戏剧的繁荣和发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96东方戏…  相似文献   

19.
<正>京剧的饮食主题是中国戏曲传统中最明显的体现,提供了有趣的艺术发现甚至科学见解的机会,丰富并拓展了我们对这一艺术类型的理解。俄罗斯研究人员从戏剧、音乐和舞蹈的视角对中国京剧这一独特的戏剧和音乐现象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京剧中似乎不太重要的元素,即饮食。细致观察这一元素可以揭示京剧中许多有趣的特点,丰富并拓展我们对这一艺术类型的理解。在中国,传统京剧于20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受到大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如今也遭遇了传播困境。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给电视戏曲乃至中国戏曲注入了一股创新的清流。但电视戏曲真人秀节目也存在偏离主题、坚守与创新脱节等问题。只有做到雅俗共赏、坚守与创新相统一才是中国戏曲未来发展之路。为此,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戏曲主题和节目包装形式统一、电视戏曲和多媒体融合的立体传播统一、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相统一、普及与提高和普及与观赏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