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华 《教师》2010,(29)
一、前言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并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过程.它主张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学科学地、系统地、完整地贯穿于人生全过程,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自觉地、积极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锻炼和体育健身,促进人体身心全面发育和健康长寿.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也逐渐成为各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高中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将起着基础、指导作用.高中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术、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选择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观念、意识,并形成自己的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而是要贯穿一生各个年龄阶段的锻炼形式。而且终身体育多数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需要人们自主自发完成,这就需要具备终身体育意识。而这种体育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只有让学  相似文献   

3.
正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当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发展过程。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学校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最有利的场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至关重要。一、当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现状  相似文献   

4.
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体育是一种以自觉自愿为特征并能持续终身的自我锻炼过程.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起始于学涯初始,并贯穿于不同学段的教育过程之中.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要遵循体育意识产生的规律和教学特点,不间断地帮助他们去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有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与锻炼习惯的连续性,进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闯题的建议与意见。对系统地研究终身体育规律,以指导人们科学地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是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苑伟波 《新疆教育》2012,(11):181-181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对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增强体质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应考虑如何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也就是将能力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体育教学要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使他们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今后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身体锻炼。  相似文献   

8.
正终身体育是当今教育为现代人们生活指出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健康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是指人终身从事身体锻炼和终身进行体育的行为。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终身体育意识是人在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过程中,有明确目的的从事体育和参加身体锻炼的思想和观念。这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应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  相似文献   

9.
正终身体育是当今教育为现代人们生活指出的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健康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是指人终身从事身体锻炼和终身进行体育的行为。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而终身体育意识是人在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过程中,有明确目的的从事体育和参加身体锻炼的思想和观念。这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应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  相似文献   

10.
林秀端 《考试周刊》2015,(25):100-101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在长期锻炼中体验到乐趣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现在各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小组基本上以运动队的形式出现,以参加市、区运动会为主要目的,并没有对学生起到长期锻炼的作用,更不用说达到终身体育的作用。如何组织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是值得体育工作者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末,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也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终身化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而终身体育行为的形成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了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和锻炼的方法。地方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其养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为将来参加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是目前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健康体育教育的概念、内容及实施途径,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将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转变只重视技术培养的做法,将有利于健康的知识和锻炼方法贯穿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促进其以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相似文献   

15.
终身体育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终身体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尽管对其概念表述不一,但在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界一般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从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出发,进行身体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或条件。所谓终身体育习惯,一般是指通过有意识的身体锻炼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良好习惯的培养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普遍重视。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7.
中学的体育教学环节对大学体育教学具有的承接作用,同时也是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终身体育意识应当贯穿到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终身体育的特点进行剖析,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以终身体育意识为视角对中学的体育教学产生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人们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今天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个体而言,它是一个贯穿终身的过程;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也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以终身教育为前提的,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的主题思想正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实践体现。  相似文献   

19.
纪鑫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1):155-156,165
学校体育应该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让受教育者学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并且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能否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衡量终身体育的难易程度和学校体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快乐体育是指从学生的情感入手,锻炼学生身体,塑造学生人格,满足学生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快乐体育强调的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有愉快的心态、饱满的情绪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它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实施快乐体育,让学生真正爱上体育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享受体育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性情,让体育形成学生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