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启阳 《考试周刊》2012,(39):78-79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这样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在“预设”与“生成”的抉择中,众多的声音对“生成”这一新鲜事物宠爱有加;而对“预设”却褒贬不一,审而视之,预设与生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孰轻孰重,作为一线教师,深深的感受到,教学中更需要“预设”,尤其是充足的“预设”。(一)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教学中更需要预设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什么阶段对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任务,什么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各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里面都有系统的表述。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行为中去实现。“凡事预则…  相似文献   

3.
黄勇莉 《广西教育》2013,(34):38-38
什么是“模仿”?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学模仿样,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山寨”。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4.
李琴 《陕西教育》2004,(1):45-45
尊重学生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思维创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教学中“以人为本”之树才会长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才会日臻深厚。 老师应“如何”尊重学生呢? 1.别“晾”着学生。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一位老师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为了营造课堂上书声琅琅的局面,让学生依据自读提纲先个人小声读,后同桌对读,其次小组讨论课后思考题,随着指名学生发表见解,完成阅读消化。而另一位老师却选择了另一种教法:开课后先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初中生最为头痛的事情,也是教师最为困惑的事。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有这样一个“怪圈”:布置题目——教师点拨——学生写——教师批改——课堂讲评,但这样的训练究竟有多少效果呢?我们能从学生写作时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中可见效果如何,同时也能发现这样一个“怪圈”,同学之间说话流畅,思维清晰,反映在写作上却不尽人意,如何做到“言为心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把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说”促写,以“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具体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三个环节:一说、二评、三写。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要教学生摸到“学习”的门径,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从这个角度看,就会发现.有的所谓“教学设计”仅仅具有“成就”教师的意义:是一种“精彩”的表演,一种“有效”的控制.而这个过程一结束,其意义也就结束了,如果没有老师的这种“调动”.  相似文献   

7.
加强“双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每一节课、每一单元、每一章节,都要在加强“双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思想指导下组织教学,在落实“双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在高一数学《函数》一章教学中,讲过函数的奇偶性之后,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思维受阻,一时难以下手。这样,需要教师用简练、精辟的语言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谓之“点拨”。点拨是让学生走出解题迷宫的有效手段,是解题教学的一种艺术。点拨是否得当。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已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操作性”教学,是一种“死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当作是无生命力的机器,在接受完机械、繁琐的训练之后,还得接受教师强加的评价,这样的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学生的个性、灵气一点一点地被抹杀了。这样死气沉沉的课堂怎样能培养出适应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呼唤作文“生命”课堂。作文“生命”的课堂,是一种有“生命”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的教学”,它是按照学生的重要天性——探究性、创造性所设计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11.
杨端方  陈刚 《物理教师》2023,(1):20-23+28
当下关于“力的分解”一节教学还存在一些疑问,例如“力的分解”依据应该是“力的作用效果”还是“问题解决需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应该怎样分解力?为什么要这样分解?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两种分解依据进行讨论,然后讨论“力的分解”实质、“力的分解”教学实质、总结出应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力的分解”一节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听到有的政治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问题我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理解不透。”究其原因,固然与老师的“讲”不无关系,但我认为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可以说,“问题发现”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问题发现”究竟具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加以引导与培养呢?本文从这一视角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一、学生学习中“问题发现”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证实,问题是思维意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例如:电子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教师心中要有“度”,但无需囿于“度”、限于“度”。教学之“度”是一种目标、标准或程度。教学时,我们需要努力将有形和无形、必需和必要、有限和无限、局限和发展的教学之“度”整合起来,使教学活动能够从有限向无限开放,收获课堂教学的最优、最大效益,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只需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完全忽视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转向培养“创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教学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主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形成。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以人为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力得到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许多儿童在上课或从事某项活动时,不能集中注意力,面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正如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儿童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一般地,他是按照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来思维的。”因此,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比较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便于学生人人参与,畅所欲言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技。如此循环往复,锻炼其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发展。如我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把教学课文分成四段:(1)激趣阶段。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展示图片、竞猜谜语、演讲故事……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励其说话的兴趣。(2)指导阶段。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使其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3)调节阶段。宜由动而静,让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充分消化,为说做好必要的准备。(4)练说阶段,设计多种形式。如同桌互说、教师引说、指名小组说、“接龙”说、表演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义自知”。作者写出的文章“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而读者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作者与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沟通所构筑的“同感”就是语感,产生这种语感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朗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讲授中,教师应将朗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笔者是这样在朗读中培训学生语感的。  相似文献   

19.
笔者担任“邓小平理论”(以下简称“邓论”)教学多年,自以为有了一些积淀。所以在这里,谨稍作回顾,算是个人今后教学的一种督导,也算作是同仁间的一种交流。  相似文献   

20.
侯朝宪 《河南教育》2005,(12):32-32
语言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当今社会中“说”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人在一天中,可以不动笔“写”,但不可以不动口“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当今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怎样呢?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声音细小,难以听清,更谈不上词能达意。在座谈时,有许多学生本来想发言,但因“说”的能力不强,怕出洋相,只好默默无语。尽管从道理上讲,说话比执笔写文章容易,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