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十二、什么是诗歌?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通常把各种形式的诗和歌谣,如古诗、现代诗、民歌、儿歌等都称为诗歌。诗歌是运用有节奏、有韵律、凝炼而富于形象的语言,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节奏和分行排  相似文献   

3.
建安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中激荡着民歌的旋律.在形式上,建安诗歌接近乐府民歌旧曲,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旧题、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比兴、铺陈的手法;在精神上,它传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伤感与悲情,无论是忧伤的长歌与短唱、昂扬奋发时的慷慨陈词,还是悲壮激越的篇章,都激荡着生命内在的旋律.追溯其文化渊源,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声调与《诗经》中秦地悲歌一脉相承,建安风骨是汉代乐府民歌与商周时期秦地民歌音乐精神的张扬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汉语诗歌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不但从神话学角度记载了诗歌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时也在寥寥数字中留下汉语诗歌不同发生状态的若干信息。前者在两两句读组合中有一叠词,使得语音体现出明显的节奏;后者四字之内有两个语气助词,从而初步形成语音曲线,是为旋律的萌芽。节奏更具有公众性而旋律则来自于个体时间体验,《候人歌》具有相对明确的作者,是创作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于生命之体验和呈现,此为“止于心上”,《燕燕歌》是对于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记载,实现了“诗言志”的记忆功能。这些音乐信息同样反映在《诗经》和《楚辞》之中,《诗经》多为民歌且节奏明显,《楚辞》则为文人作品,其整体语音过程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而旋律的内在实质则是对于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直观呈现。汉语诗歌在作者、节奏模式、诗歌主要表述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在汉语诗歌发生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特定音乐信息昭示出歌唱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流逝过程。  相似文献   

5.
敕勒歌     
[赏析]《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在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这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诗歌从语言到意境浑然天成,语言质朴,意韵淳厚,艺术概括力极强,是一首传唱至今的优秀民歌。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新时期以前当代诗学的基本格局,即对五四以来主体诗学的清理与当代客体诗学的开启。诗人情感与表达方式的清理是核心,艾青与何其芳是典型的例证,"何其芳现象"是这种转变的标志。《讲话》以后,诗歌转为新诗人的农民内容与民歌形式的民歌体新诗,民歌体叙事诗成为客体诗学开启的标志,构成当代诗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小说《尘埃落定》的语言在押韵、叠音(叠字、叠词、拟声词)和字词重复以及句式的选择等方面很有特色,形成了类似诗歌语言的鲜明节奏,使小说语言充满了音乐性,整个作品呈现出明朗、舒缓、沉静的节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开展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必要基于现代汉语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区别于古典格律诗或民歌体的“现代格律诗”:节奏均齐,每行诗“顿”数相同,押韵规律,力求作出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易记诵、抒情性强的理想诗歌。这一理论从文学角度回应了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同时也是新诗节奏探索的一次可贵尝试。尽管在实践中,“顿”的节奏模式无法与现代汉语相契合,基本证明了这类理论的失败,但格律化探索仍然为诗坛带来了自觉的形式意识。  相似文献   

9.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相似文献   

10.
音乐小词典     
[陕南民歌] 指陕西省南部地区民歌。这一带的民歌十分丰富,有山歌号子,船夫号子,花鼓子,八叉,孝歌以及坛歌等,其中尤以山歌、民歌最为常见。山歌又称茅山歌、通山歌、草歌子、姐儿歌、班子歌以及山歌调子等。每逢薅草锄秋,满山遍野酿成一片歌海。内容以爱情为多,随编随唱随流传,以七字句为主,节奏较自由,曲调开朗,装饰音、滑音,拖腔特多,风格独特,老山林的味道浓厚。较著名的山歌有《南山竹子》、《白云头》、《十打戒指》等。民歌的内容有劳动生活,爱情故事、历史传说,逗趣取乐等。曲调细腻优美,节奏平稳丰富。常用征调式。因受地区方言的影响,陕南民歌也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浓厚的地方色彩。较流行的民歌有《放羊调》、《顺采茶》、《十对花》、《拜新年》等。其他还有号子《抬石头》、《九道拐》;各种《花鼓子》以及风格别致的凤县民歌《长工调》、《苦媳妇》等也颇著名。. . . . . . .  相似文献   

11.
<正>一、古典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诗歌教学除了要了解古典诗歌内涵外,还必须注意古典诗歌的特点。1.言简意丰即具有高度的凝练性。诗人运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凝练出他对生活、社会、人生等的种种思考。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仅仅数句就把诗人厌弃官场,力避尘  相似文献   

12.
主要流行于贵州和湘西一带。曲调高亢嘹亮,变化较少,节奏自由,豪爽明快。歌词通俗易懂,一般是五言体或七言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短歌多抒情体,长歌多叙事体。苗族民歌《苗家的太阳》、《共产党来了》、《运军粮》、《夜歌》等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3.
注重语言的节奏美,是诗歌语言的特点之一,也是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家的追求。曹靖华先生就曾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优秀散文具有的语言的节奏美,完全可以和诗歌相媲美,郁达夫的名作《故读的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14.
韩艳 《现代语文》2013,(10):70-72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历来脍炙人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从未动摇过。现被编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作为诗歌,其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6.
汤棣华 《海外英语》2014,(21):208-209,226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民歌体诗。他一生创作分三个时期,受自身遭遇、创作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诗歌内容主要表现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纯真质朴的男女婚恋情歌,怨愤伤感的思归叹世之情和杨柳桃李的朴素辩证哲理。他的民歌体诗作尤以《竹枝词》和《杨柳枝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重言是《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的特色,重言作为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古诗十九首》重言现象颇有特点,分析其特点与功能:《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既体现出它对《诗经》等民歌中营养的汲取,同时亦体现出其文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诗经》中描写西周王朝兴亡的诗歌为对象,重点研究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以及换韵四种韵律,探究韵律与内容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诗经》的韵律不仅增加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使诗歌形式富于变化,读起来错落有致,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更使所描述的事物和形象饱满、生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