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时下,将“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正在成为一股热潮,但是观众对改编后的电视剧的反映却并不理想。“红色经典”改编遇到困境的原因在于几个基本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其二,“红色经典”为什么能够重新“热”起来?其三,“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2.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又被称为是“革命历史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在1988年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红色经典”重新踏上历史舞台,并掀起重拍、改编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有必要对当下改编热潮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3.
"红色经典"改编是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一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被陆续改编为电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审美趣味、价值选择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它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荆文 《老年教育》2013,(2):10-12
您知道吗?现代京剧《红灯记》最初是由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来的。时隔半个世纪,《红灯记》故事的最初讲述者罗国士、沈默君的名字,被知情者从尘封的历史中拭亮。然而,在当年那部署名为"集体创作"的红色经典中,究竟还有多少名字应该为人们  相似文献   

5.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6.
影视中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即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而今在改编中常常饱受争议,并在争议声中继续被改编。有些“红色经典”改编后毁誉参半,正是接受分析的恰当样本;其间反映出的某些共性问题,折射出当前文化生态的基本状况。文章从“红色经典”在当今文化生态中再生长的角度,研究梳理了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改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2016年歌剧《红色娘子军》在海南首演,受到了海南群众的欢迎与青睐.《红色娘子军》是我国十分经典的红色文化,其主要讲述的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海南琼崖地区的娘子军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英勇的抗击国民党的围剿,最终铲除了恶霸南霸天.歌剧《红色娘子军》是其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传承海南红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现文章主要针对歌剧《红色娘子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以《红旗谱》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作品中存在的国家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红色经典文本在当下语境的改编中存在的定位偏差和文化启示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21集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是典型的"红色经典"改编剧,相对于改编前的原作(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电视剧综合自身的艺术特性与观众的心理定势、期待视野等因素,在情节处理上,注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改,大量戏剧式情节串成一个故事链;在时空安排上,顺叙式开放型的叙事时空吸引观众;在节奏处理上,注重内外节奏的差异设计,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生产中的场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对象,"红色经典"改编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现实的种种冲突与碰撞。在红色经典的生产过程中,围绕它的有国家话语场、民间话语场、经济场等诸多场域,它们在对自身进行调控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对文学场产生支配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了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戏剧、影视、绘画、音乐等等。其中洋溢着浓厚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电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为新中国50到70年代最主要的精神消费品,"红色经典"影视再流行是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现象之一。文章力求从艺术学与社会学角度,通过考察"红色经典"电影的生成语境、价值评判和历史发展,探求其再流行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中反思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文本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制导下,革命战争文学呈现出迥异于古典武侠小说的传奇特征,主要通过特定的题材、特定的故事情节和特定的人物性格传达出来,由此形成了革命战争文学文本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旗谱》之所以影响至今,其原因有三:从酝酿到诞生长达23年之久,显示了作家准备之充分,经验积累之丰厚,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殊性;作家对五四文学和外国文学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有过丰富阅读积累,创作出长篇小说《红旗谱》,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支撑;创作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支撑,使《红旗谱》在革命历史建构和审美建构过程中保持了平衡和张力,小说的魅力依然未减。  相似文献   

16.
五六十年代中印蜜月外交关系和频繁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红色经典如《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日》、《红岩》、《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等进入印尼市场,与印尼游击战题材小说《游击队之家》、《游击战的故事》、《战场情》和《苏迪尔曼将军脚下》唱起了时代的双簧戏。这时期中国和印尼受到地域性反帝反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两国的文学作品都是政治与文艺的高度联姻,成为时代的标志,体现时代的脉搏,是现当代文学中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两国这时期游击战题材作品虽然处于相同时段,因处于不同空间而表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论文通过比较上述作品掀开两国民族在共时的战争年代人生解读的一层面纱。  相似文献   

17.
“红色革命音乐”在近年频现于视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广大媒体以及群体受众的关注下,“红色革命音乐”活跃在媒体多元化的舞台上,又刮起了一股“红色革命音乐”的复古风。“红色革命音乐”之所以会再度充满活力生机,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红色革命音乐”的再度涅粜创造;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红旗谱》:民族国家的历史革命化叙事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谱》作为一部新中国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不仅是新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书写.而且将历史的进程革命化了:历史被纳入革命的意识形态中予以见证和讲述.成为叙速的“主体”,直接由后台走向前台.作为人物的阶级身份、成长历程直接见证革命历史记忆中“英雄时代”的社会秩序、人格化想象。它呈现的是一种对于崭新的现代民族国家历史革命化叙事文本,是对社会秩序合理性的一种文学体认和确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