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咏史诗是诗与史的结合,中国诗歌的重要部分。有清一代,因社会历史各种因素,咏史诗发展进入巅峰,又清代女学兴盛,女诗人的咏史诗引人注目。乾嘉道年间的才女汪端,生于书香世家,著《自然好学斋诗》十卷,其咏史诗创作质优量大,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叙了西汉武帝时期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生平事迹,成为后代文人了解司马相如其人其事的重要历史文献。通过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阅读与接受,历代文人感发赋诗,创作了大量吟咏司马相如的咏史诗。文章以唐代诗人咏司马相如诗为切入点,试图勾勒出有唐一代诗人对司马相如事迹的接受与认识。  相似文献   

3.
浅论胡曾的咏史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三国演义》成书问题时,有一个人却往往为论者所忽略一一不,应该说是遗忘这个人就是创作咏史诗的胡曾。胡曾的咏史诗,历来评价不高,其实他的诗自有它的价值在。我这里只谈他的咏史诗中的三国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桂娟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4):48-49,62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中有两则咏史诗论,提出了咏史诗创作之主张。纳兰认为“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矣”,“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咏史“只可用本事中事,用他事中事,须宾主历然”;咏史诗要“具文见意”、“意在文中”,题旨一家要集中,“更不出意”。文章结合纳兰咏史诗创作实践,对纳兰咏史诗论进行了肤浅探索、评议,以期对纳兰咏史诗的欣赏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6.
诗中咏史,滥觞于先秦,《诗经》中的五首史诗叙写周朝先祖开国的历史,屈原的《离骚》历数夏商二代人君败亡的事迹,都带有咏史的成份。不过完整的以古人古事为吟咏对象的咏史诗当始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尽管此诗被后人评为“质木无文”,但首创“咏史”诗之名目,实在功不可没。班固以降,迄至隋代,咏史诗的创作好似稀疏之晨星,诗作寥寥,未成大观。到了唐代,这类题材诗歌的创作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经笔者粗略统计,李白诗集中完整而成熟的咏史诗便有七十多首(尚不包括部分章句咏史的诗作),超过先唐咏  相似文献   

7.
《越中览古》与《石头城》是两首咏史诗,将这两首诗从意境、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进行比较赏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咏史诗的特点,学会赏析咏史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咏史诗首先要对它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然而学术界对咏史诗与怀古诗及咏怀诗的关系,争论颇大。不少学者以为,历史事实与历史遗迹两大创作触发点,是区分咏史诗和怀古诗的重要标志,其实怀古诗虽有自身特点,但仍属于咏史诗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咏怀诗与咏史诗虽有交叉,却异大于同,是两种不同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是诗人受历史信息触发而创作的以史实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怀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诗与史的结合是诗歌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便产生了咏史诗这样专门的诗歌类型。咏史诗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凭吊、评价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咏史诗滥觞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咏史诗的内容分为述古、怀古和史论史评三类:述古多  相似文献   

10.
赵望泰教授、蔡丹博士等《史记与咏史诗》一书,借鉴接受美学的研究方法,以别样的视角探索《史记〉与的咏史创作的关系,是第一部此种类型的著述。  相似文献   

11.
江淹诗论说     
江淹的诗歌有的意象奇崛峭拔 ,有的具有悲壮凄凉之气 ,有的基调沉郁而朴茂遒劲。其仿拟之作 ,大多达到貌合神似的地步。他的《清思诗五首》表现出超尘脱俗的境界 ,显得空灵飘逸。《悼室人十首》抒写诗人难以抑制的悲痛和伤感 ,情感哀婉缠绵。在永明诗风盛行的南朝 ,江淹的诗歌可谓独树一帜 ,钟嵘《诗品》评价为“诗体总杂 ,善于模拟” ,刘熙载《艺概》论云 :“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在诗美和诗境上别具特色。但模拟毕竟非作家自身本色。江淹在诗思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羁制 ,欠缺深刻的笔力。  相似文献   

12.
舒婷诗歌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苦难的升华,泪水的结晶,具有心灵日记的特点,在艺术上,舒婷诗歌构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比较和谐地融合了古典美和现代美,在现代诗歌民族化方面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无论就思想还是艺术而言,舒婷诗歌创作都给当代中国诗坛带来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元结提出了明确的诗论主张,并通过《箧中集》的缟选体现其诗歌美学思想。《箧中集》选诗均为五言古体,还有一些旧题乐府,诗歌内容几乎都是别离、言怀之作,抒发时运不济、命不由人的感叹,风格古淡朴质,所录诗人均为品格高古之人,体现了元结倡导诗歌创作的复古,更有批判世风,推重士人志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建安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咏史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繁兴的局面,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曹植。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了咏史诗的抒情性和艺术技巧。尽管其咏史诗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但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该体诗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由于受到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咏史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繁兴的局面,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曹植。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提高了咏史诗的抒情性和艺术技巧。尽管其咏史诗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但他的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构成该体诗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诗集传》集宋代《诗》学之大成,又多有创新。《诗集传》大胆废除《诗序》,对“六义”作了新的解释;其名物训诂条例完备,对旧注能择善而从,同时也能自作新解;注释中也涉及到一些语法问题;注音以反切和直音为主,但其叶音方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十分繁荣,在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产生了论诗诗,开创了以诗论诗的独特体式。试从论诗诗的源头谈起,探讨自杜甫《论诗六绝句》开创绝句论诗以降的论诗诗,并以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为例,探讨论诗诗的创作、影响和局限。  相似文献   

19.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古诗十九首》中有一个“未定的无人区”,即意义上的空白点,使文本中体现出朦胧空白的审美张力。虽说《古诗十九首》的各篇章都很短小,然而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却有着无限想象的艺术化境,体现了广阔多极的精神空间,是创造主体的创造与接受者的再造想象相互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