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西方崛起的哲学人类学以人的本体论为探讨的主题,试图回答人的本质问题,回答人与自然、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关系问题。本文借用哲学人类学的原理,试图勾勒《诗经》时代人的图像,求解《诗经》中“人”的本质,臆测当时的人是如何存在。大量资料表明:《诗经》时代,人神分离,人们已经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人既作为道德文化而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和传统的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每个人都把自己镶嵌在传统中。  相似文献   

2.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相似文献   

3.
李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6):12-15,50
魏晋时期,伴随着理性世界的转变,人们的感性世界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所谓的魏晋“深情”。这种以知识分子为情感主体的“深情”,既不同于《诗经》时代原发性的“民情”,也不同于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性情”和道家“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的“天情”,它是知识分子个体生命意识觉醒之后于天地宇宙中寻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自由的情感,即人生和宇宙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越之情。正是这种魏晋“深情”,把中国诗学引向强调“神与物游”和“情景相生”的抒情道路,并深深地刻上了宇宙情怀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本文突出了以下三点:(一)回到已经逝去1500年的历史时光,看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思想养料,在准确认识理论产生的社会和文学背景的基础上,把握各自理论的基本倾向,保证比较的客观性。(二)抓住“吟咏情性”这个基本路线和理论核心,站在文学思想的高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异与同,重点关注《文心雕龙》由“情”与“体”两个核心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缘情理论体系,解开其文学思想复杂性的症结。(三)比较的重点是《文心雕龙》与《诗品》对“吟咏情性”基本路线的理论突破,抓住各自最独特的贡献,做有深度和有意义的比较。由于以往的研究对《诗品》独特之处的注意相对地少,因此本文于此着力较多,期以提高比较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薮,它早在两千前,就已经初具“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中有关个体特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阐述,论述了祖国医学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8.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9.
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由于诗人情志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仕与隐”、“忠君与爱民”及“忠君爱民与个体人格”之间的三重矛盾。从“情”与“志”矛盾与张力的角度,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进行分析,可见“情志”作为诗歌的生命本根。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记叙了伟人邓小平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对伟人深深的怀念和悲痛之情。小学生年龄很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难以理解。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文赋》与《诗品》中的物感说主要立足于人本身,不同于前代物感理论将其落脚在社会层面。《文赋》把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而《诗品》又补充了个人遭遇这一方面,丰富了“物”的内涵,并且更加强调“怨”情对诗人的感发作用。《诗品》之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物感说或源于南朝重情诗风的影响和钟嵘对三晋法家的学术继承。  相似文献   

12.
《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13.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实证主义家泰纳对艺术史发展的原因进行了科学性总结并对历史文化批评的理论作出系统性的阐释并提出了“三动因理论”,即种族、环境、时代是艺术史发展的“三大动因”.论文以“三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进行解读,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建立在金钱、物欲基础上,无精神、道德、核心价值作支撑的拜金主义.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在长期的历史语境下以平凡、庸俗、琐碎的姿态成为个体生命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代新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除了具有其本真的外在属性,还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其积极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生活的不同层面及形成多元的价值判断.论文试图从日常具象的镜中之舞,自我情感的诚挚表达,生命困境的底层书写三个维度来解析诗人杜青诗集《一粒沙上的大海》中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和生命情感,那些在私人领域里书写的“无聊的人”和“无意义的事”,在日常生活语境下却充满着诗性光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女儿”与“情”的关系入手,对《红楼梦》“情”的审美文化内涵和意义做了一点粗浅的梳理,以揭示《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情”是《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红楼梦》用独特的宇宙视角构建了“情”的境界体系,实现了“情”从“痴情”、“人情”、“情不情”、“情情”的嬗变和升华。“色空”、“空空”、“重玄”等观念非但没有驳倒“情”的立论,反而渗透并融通于其中,从而于根本上打通了儒释道之间的精神壁垒,成为中国文化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开掘。基于独特人性观的“情”的发微,为我们探索《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北斗七星被古人认为具有“司命”的职能,由于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数字“七”也被古人赋予了生命的蕴涵,数字“七”的这种神秘意义经过积淀逐渐融人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枚乘的大赋作品《七发》便是一个例证。《七发》的主题是宣扬养生理论而并非是政治上的劝谏,“七”的生命蕴涵与《七发》生命主题的一致,是枚乘选择以“七”命篇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梅国云小说《第39天》以“转业”为议题,通过塑造牛大志这一形象,反映了转型时代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在作者的叙事中,以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为主线,不断地将人物抛掷于生命的悖论情境。于是,以精神分析承载社会批判,梅国云的小说创作成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新的注脚。《第39天》超越了“转业”这个议题,进而超越了军旅小说的框架。梅国云的写作再次证实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是将小说“再政治化”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0.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都》《卫》而叹“美哉渊乎”。《邶》《廊》《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廓》《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