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之《体性》是关于作家风格与个性的专论。《体性》篇中提出了风格的八种基本类型.阐明了风格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探索了作家个体风格相异的形成原因。其价值意义在于:一、对创作规律及其本质的揭示:二、符合实践论的认识论;三、具有开创性。一个作家要写出风格独异的好作品.就务必历练生活,陶冶情性,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2.
拟以刘勰《文心雕龙》中专论文学风格和风骨的《体性》篇、《定势》篇、《风骨》篇为研究对象,并以一些作家作品为例,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探析风格,说明并阐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之间的联系。从风格、文体、风骨三方面分别论述与作品的关系:具体解释风格"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文体"即体成势,自然之趋";风骨"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涵义和对创作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古典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写道: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这是关于文学创作风格的专论,也是研究艺术个性问题的专论。如此自觉而又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还是第一篇。曹丕的《典论·论文》曾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都有其“体”,表现在创作上便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曹丕虽然已经触及到艺术的个性问题,但并没有把问题展开,且过于强调作家的才性,也不够全面。刘勰的《体性》篇则全面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风格专论。在文中,他将繁复的风格概括为八种类型;首次将作家的创作个性,即形成风格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归纳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其中"才"、"气"属于先天资质,"学"、"习"属于后天陶染;此外还切实地提出作家应如何正确地掌握各种风格。其风格论全面论述了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为后世风格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6.
风格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风格的本质古今中外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我国古代最早专门论述风格的文章是刘勰的《体性》篇,刘勰通过对风格与作家个人气质、创作个性、后天学习等三方面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古代风格理论。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作家作品评论集《沫沫集》,坚持以艺术为本位,弘扬文学的本体性;运用直观感悟式的思维方式,体现独特的批评风格;采用人格化的批评方法评论作家作品,体现独特的批评个性;始终贯穿审美追求和对美与善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体性》是研究作家情性与文章风格之间关系的专篇。刘勰在该篇中既指出体由性定,认为才、气、学、习是风格形成的四个主观因素,又首创性地提出文章风格分类的"八体"理论,肯定典雅和远奥,贬抑新奇和轻靡。该篇不仅倡导了一种为情造文的创作观念,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文章风格的生成原理,而且对作家文风的整体把握和多样化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后世风格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总的特色。研究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有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因此,在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三国时的曹丕和西晋时的陆机都曾对文学风格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十分简略。直到齐梁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风格论。《文心雕龙》中关于风格的论述主要见于《体性》、《风骨》、《定势》、《时序》、  相似文献   

12.
释“势”——从《文心雕龙·定势》篇看风格的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中,《定势》可看作《体性》的姊妹篇。《体性》篇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定势》篇则论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体性》篇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文如其人”的概念的发展,所谓“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以贾谊等一大批作家来做例子,证明了这点。二是语言修辞风格的提出,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八体,这是刘勰的创说,(在这以前,曹丕、陆机仅就文体的角度上说过)为以后司空图  相似文献   

13.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以之文异状。然性有天定,亦可以人力辅助之,是故慎于所习。此篇大旨在斯。”在《体性》篇中,“体”就指风格,“性”指作家的创作个性,“体性”是一个“因内而附外”的统一体,然而“性”并不是因为先天的原因而成为固定的程式,还可以通过后天的“所习”来改变。全篇的中心就是通过“人性气”的有“殊”从而导致“为文之异状”来论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刘勰在继承前人的理论遗产的基础上,总结创  相似文献   

14.
魏文帝曹丕总结了先秦两汉以来比较零散的文学观点,研究各类文体的共性和个性,强调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指出作家气质才性与创作风格的相互影响.斥责文人相轻的积习弊端,提倡审已度人的正确批评态度。这些卓越创见,对后世文学批评之标准、原则和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心雕龙》以《体性》为核心构建了精深完备的学风格理论,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由创作主体的性情决定的。并结合学创作实际将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开后世风格类型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论中的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作迟速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创作论和作家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刘勰开始,古代文化就把作家才性看作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决定、影响着创作过程和作家作品的质量、成就;创作迟速又与感兴现象关系密切。但是,创作的迟速并不等同于作家创作质量和成就的高或下与大或小;作为作家才性独特性的表现之一,创作迟速应以作品优劣为衡量标准;能兼取迟速二者之长是更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风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同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手法、题材选择、语言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刘勰的风格论着重从语言、文体、性情、标准几个方面观察问题。现浅论如下。 一、风格的语言论 刘勰的风格论的构成要素有两个:意义和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以下凡引《文心雕龙》只注篇名)小说:“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日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刘勰提出的八体,也就是八种风格。这八种风格的构成要素就是意义和语言。刘勰在论述典雅这种风格的形成时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体性》)。他指出典雅这种风格,是内容符合经典,语言雅正。这是从学习和取法儒家经典获得。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说:“义归正直,辞取雅训,皆入此类。”“义归正直”就是意义要正确,“辞取雅训”就是语言要规范。典雅这种风格就是由这两者构成的。刘勰论述远奥这种风格形成时说:“远奥者,馥彩典文,经理玄宗者也”(《体性》)。这就是说远奥这种风格是文辞深远,意义玄妙,以道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体性》专篇,高度概括了作品风格的八种类型,围绕“体”“性”“才”三者关系,通过文学史上翔实的例子来证明“表里必符”的观点.刘勰对于作品风格的论述,不但对后世作品风格研究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文学创作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20.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文学活动过程中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的出现,既标志着文学创作的成熟,也标志着文学活动发展的成熟,同时还标志着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个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