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儒、道、佛、禅诸家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精神。道家精神对古典园林美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自然之美,既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又表现优美的自然风貌;二是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关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也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可以说,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相似文献   

3.
中国园林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人文情怀、山水诗画的境界。那么在延安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园林美学对园林设计规划者有诸多的启发意义,延安的园林绿化设计工作者应自觉将其应用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历史,在整个园林美术的设计中,各种文化名园不乏其中.本文选取了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作为代表,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调查的一系列的数据采集成果,实现对可园形成一个虚拟现实的映射,为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的普及和发展做前期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前提下,普遍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问题.各地的园林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何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园林美学思想,使之更为使用者所喜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渔在戏曲、小说创作及建造园林等方面均有造诣,园林美学思想在其小说的构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在小说创作中同样追求一种园林美,小说以"楼"命名,故事情节也围绕着"楼"展开,小说中的楼亭、台阁、水榭、墙壁、花草、树木等不仅起到了分割空间营造环境美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小说情节的设计、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9.
中日古典园林美学之比较——以禅宗影响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典园林虽然接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比较深,但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具有典型的自身审美特质的园林艺术.禅宗美学的影响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性表达,它是情与理的结合,是诗情画意的一种呈现.而日本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枯、寂之意,达到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佛家美学最高境界--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课程是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在课程的综合改革与建设中,主讲教师分别进行了课程自身建设与教学对象培养,针对课程自身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等内容,以期实现课程可持续发展和顺应现代教育趋势;针对教学客体的建设主要包括传授理论体系与培养实践能力两个环节,以期为行业培养和推出专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南园五先生”是明初崛起于岭南的诗人群体,他们对明中叶“南园后五子”、晚明“南园十二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南园五先生”作为一个晚起的概念,有个生成过程,即黄佐从“南园诗社”中抽“五先生”之观念、“重正五先生诗集”的出现、“南园与五先生”之论述,到最后以“南园五先生诗集”冠名之确立。本文在联系明中叶“南园后五子”、晚明“南园十二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南园”已从一个自然的地域概念转化为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人文语汇———南园诗魂。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xplores experiences of a learning garden project at an urban faculty of education. The project opens a space for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of garden-based pedagogi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ors, and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The learning garden was created by a small group of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volunteers. The group came together through shared interests in growing the theoretical, curricular, and pedagogical work carried out at the institution, through the opening of a unique and organic context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is paper follows a duoethnographic approach as it traces the garden’s growth, our experiences with and in the garden, and the effects of the garden over its first year. Through dialogue, anecdotes and interactions, we explore themes that have grown from the research and garden’s growth, creating multiple, often unexpected, dimensions of praxis. We also unearth the complexities and tensions of institutional relationships as the garden interrupted norms and opened up spaces for multiplicity, alterity and difference in pedagogy, allowing us to revisit, review and renew our work in our institution’s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朱湘具有非常规的个性和精神气质."废园"没落、荒凉的生存环境,使他更亲近废园、坟墓、海洋、死亡,以青春的血来呼唤光明与美.他在冷酷无情的"废园"中营造理想世界,结果一步步地走进死亡.他的死留给后人震憾和思索.  相似文献   

14.
《浮生六记》虽非园林专著,却对山水园林有着独到的评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其英译应更注重美学功能而非交际功能。通过三个译本对山水园林英译的比较,分析了不同译者审美再现的手法,以及其中所观照的译者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客家园林是客家文化重要的表现载体。客家地区社会环境是园林景观形成的制约因素。客家聚落景观中山、水、植物、建筑四要素的构成是客家园林形成的物质基础。客家园林形成于南宋时期,从属于区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包括存在于客家地区或者在客家住地之外的,以客家文化理念为指导思想、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供人们聚集、游憩、观赏的园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非常悠久,在全世界的园林风格中独树一帜,而且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我们在发展现代园的林的同时应好好借鉴传统园林的精华,让传统园林在现代中国继续发扬壮大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安徽园林建设的实际,对安徽园林的发展趋势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用生态绿色长廊将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园林乡村连在一起,使生态园林化的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园林体系,是安徽园林发展的趋势和目标.文中还对安徽园林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凝结了古人崇尚自然、妙用自然的无限智慧,其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造园艺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也蕴含着环境中各要素的普遍联系,给向往自然的现代人带来许多启迪。现代办公空间设计为满足人们对环境的自然审美需求,从空间形式、界面材料、花木配置方面都汲取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