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和上帝说话     
一个残疾人跑到天堂和上帝说话,很不客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健全的身体?”上帝听了,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带来一个刚刚死去的人,那人说:“至少你还活着。”又有一个人前来和上帝说话,质问他:“为什么不给我幸福?”上帝听了,也不回答,而是将那个残疾人带来,残疾人说:“至少你还健康。”和上帝说话,实际上是在跟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2.
鲁明 《成才之路》2010,(8):I0003-I0003
有记者提出,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中国教育部门能不能进一步加大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更好地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相似文献   

3.
不妨搞点“教育奖券”安新权近几年,各地销售“体育奖券”“福利奖券”的消息,每每见诸报端。即使如笔者所在的小县城,在主要街区也是多处设点,大做广告,颇具“轰动效应”。大概由于自己是教师的缘故,每见于此,我便常常想:体育是全民族的事业,残疾人也需众人关怀...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记者问:“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吗,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  相似文献   

5.
《新读写》2009,(12):6-7
几天前采访爱尔兰作家托宾的时候,问了一个很大路的问题:几年的记者生涯对您写作的影响在哪里?他的回答之一是:认识了很多作家。借用托宾的回答,我喜爱自己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也是“认识很多作家”。  相似文献   

6.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在他回答了对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后,英方记者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两个字,如‘是’与‘否’ 来回答。”梁晓声听后点头表示同意。英方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殊教育》2020,(1):F0002-F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教育兴,则中国兴,教育强,则中国强,要实现残疾人的中国梦,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教育。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已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着重强调了“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在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的最多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实这…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殊教育》2020,(3):F0002-F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教育兴,则中国兴,教育强,则中国强,要实现残疾人的中国梦,必须依赖高质量的教育。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已于2017年5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着重强调了“残疾人教育应当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较于其他教育,特殊教育总体发展滞后,尚不能满足所有残疾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洪帆 《阅读与鉴赏》2010,(11):60-60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相似文献   

12.
学完《木兰诗》后,由学生自由发问。马龙同学突然问道:从“阿姊闻妹来”一句来看,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不出征?我一点“预设”也没有,就把球抛给了学生:“这一问题太有创意了,估计全国也没有几个人能自己发现这一问题,老师都答不出来了,请同学们帮帮忙。”……生:她姐姐可能是个残疾人。生:她姐姐当时可能不在家。生:她姐姐当时可能病了,不能出征。生:她姐姐是个胆小鬼,不敢当兵打仗。……见再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我急忙打住: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有可能的,但也仅仅是“可能”,试想一想,木兰有一个姐姐和木兰没有姐姐,究竟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3.
应答的技巧     
一、转嫁疑问转嫁疑问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闪避正面应答,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把疑问转嫁给第三者,自己坐收其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日本记者在问及我国发展核武器情况时追问道:“听说中国要爆炸第三颗原子弹,你能告诉我具体时间吗?”陈毅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看公报好了。”原子弹何时爆炸,这本是中国的军事秘密,对这样明显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陈救同志用顺水推舟、转嫁疑问的办法进行了巧妙回答,既坚持了原则,又使话语妙趣横生。二、不妨幽默一次王光英飞赴香港创办兴大实业公司时,受到各方重视,一下飞机就有记者找他采访。一位香港记者问道:“你带了多少钱来?”带多少钱属于商业秘密,不便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回答又会使双方难堪。怎么办?王光英见提问者是位女士,便郑重地说:“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你说对吗?”一句幽默的答语,既回避了问题,又不损彼此身份,充分显示了王光英的机敏。  相似文献   

14.
2002年6月,一家知名的电视台对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进行专访。当记者问及:“我感觉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明确的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丁肇中回答:“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记者又追问道:“没有必然么,在这里面?”丁肇中依然回答:“不知道。”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的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确…  相似文献   

15.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到建筑工地采访,分别问了三个建筑工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他问第一个工人正在做什么活,那个工人头也不抬地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他问第二个工人同样的问题,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盖房子。"记者又问第三个工人,这次他的得到的回答是:"我在为人们建造漂亮的家园。"同样的工作,迥然不同的回答,反映了当事人截然不同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刘京海 《上海教育》2009,(23):40-41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三十五年了,曾有记者问我:“你对教育那么投入,甚至有点痴迷疯狂,下一辈子再让你选择,你是否还会选择教育?”我回答:“不一定。”我的回答让他们大跌眼镜,破坏了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其实我这个人最大的“形象”是喜欢说真话,有时候这个真话可能是错的,当我认识到是错的,  相似文献   

17.
巴金具有很高的外国文学修养。他曾经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在给巴金以影响的外国文学中,除了法国文学外,就要算俄国文学最为突出了。一九七九年五月,他在回答法国《世界报》记者提出的“有哪些外国作家对你来说是重要的?”问题时说,“俄国作家如屠格涅夫、托尔斯泰”。一九八○年四月,巴金  相似文献   

18.
当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时,记者们也蜂拥而至,纷纷采访大师们的成功之道。不料,一位获奖的老人却回答: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一个绝妙的回答。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好习惯或坏习惯。一年前,本刊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一起,推出了“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欢迎。可是,…  相似文献   

19.
每当夏天来临,我心里总有些焦虑与不安,可能是因为生日在夏天的缘故吧。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总会有人说:“你都多少岁了,该懂事了。”好像我是一个一点也不懂事的人。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时常被采访的记者围住,回答各种极其刁钻古怪的问题。一次,有人问他:“你是否需要给某个修建中的教堂安装避雷针?”爱迪生回答说:“一定要安装,因为上帝往往是很大意的。”当记者问他如何想象上帝时,他回答说:“没有重力、没有质量、没有形状的东西是不可想象的。”不可想象的上帝@张友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