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实腊是中国近代早期新教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他于鸦片战争前来到中国,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并以此为媒介传播西学.同时,郭实腊也是当时新教传教士中唯一直接参与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的.尽管郭实腊身份复杂,颇受争议,但其传播西学、参与鸦片贸易、鸦片战争都是源于其让“中华归主”的个人责任感.这种疯狂的责任感使其在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传教服务,并且在基督徒恪守的新教伦理与传教目的之间,果断地选择后者——不惜以鸦片贸易和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国门,通过与中国人民的“自由交往”传播基督教.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胡磊 《海外英语》2011,(12):80-81
传教士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探讨了传教士英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英语教育史上的历史贡献并客观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回顾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不经意间你会注意他们的身影——传教士,近代历史长河里,他们充当了先锋,为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想而积极奔走,穿梭于各大场合,给中西文化交流留下了一笔难于抹去的重彩。西方传教士,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史学界对西方传教士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希望以此为借鉴,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繁荣和发展。那如何辨证地看待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作用则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所引起的文明的冲突,到传教士为了传教创办教会学校,乃至研究中国文化、认同并主动传授中国文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可以从冲突走向交融。近代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到后来一些传教士反而成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使者。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危害,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平 《华章》2013,(32)
明代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开创了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新方式,也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的序幕。他着汉服、讲汉话、学汉学、交士人、译汉文、写自传、记札记,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850年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华62年。伴随着传教士入华和中西文化的相遇,丁韪良的传教活动也须应对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国内虽对丁韪良的活动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在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其传教策略的转变。文章拟从跨文化视角,围绕文化冲突、融合的主线来阐释丁韪良不同时段的不同传教策略与相应活动,这对深入认识、理解和客观评价该时期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活动以及其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 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明清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 流史上最重要的使者之一,在大力推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中学西传".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探讨明清传教士译介"三言"的背景、过程以及传播效果,揭示"三 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传教士为桥梁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发端的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也需要与外来先进文化进行交流。两大原因的交织共同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而西方传教士便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是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与学者。人们对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从事的重要活动多有了解,但并无专文论述他所主持翻译的国际法著作《公法会通》,对《公法会通》的翻译蓝本及原作者的叙述也比  相似文献   

11.
马礼逊是新教历史上第一位来华传教士,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创性作用。文章将从所载内容、优缺点、现实价值等几方面对汉译名著《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一书进行解读,并对马礼逊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报刊滥觞于西方传教士在岭南的办报活动。传教士报刊中的西学,启蒙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动了中国报刊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印刷业的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岭南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和发展,并且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3.
传教士的到来使中国人认识了西方世界。在中国的教会英语教学大规模开展以前,中西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误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是外国传教士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它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图式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功不可没,本文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英语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京师同文馆和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对传教士在中国英语教学史上的作用做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谭树林 《历史教学》2002,4(6):25-29
中国人到欧洲留学始于清初,发起者为在华欧洲传教士.这些留欧学生在海外学习西方语言和基督教理的同时,也向所到国家适时介绍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谱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从清康熙朝后期起,宫廷里开始出现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传教士画家,他们成为这一时期西洋艺术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DenlsAttlret)即是其中一人。近年来新挖掘的史料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位有着双重身份的传教士。而对王致诚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传教士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熙时代,西方来华传教士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不仅扶持康熙亲政,而且在剿三藩、与俄订约、随行塞外、制作《皇舆全览图》、构建意识形态诸方面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康熙对传教士的利用固然是服务于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吴霞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121-126
如何处理基督教文化和儒教文化两大异质文化,成为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外国传教士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趋于两极。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人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有认同儒学的倾向;另有些人以"文明和优等民族的代表"自居而无视中国文化;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则提出"中学西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