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战争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更系统、更复杂的艺术。如果说在经济、商业领域中,"商场即战场",那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即战场":教师和学生是己方,思想品德知识及各种技能是敌方。作为统帅的教师,怎样率领全体学生,获取思想品德课教与学的成功呢?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谍攻篇》:"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知彼知己,是思想品德教师  相似文献   

2.
《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胜一负"有的注曰:"胜负各半".此注释不确.战争中,只了解自己不了解敌方情况去作战,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怎么能够预言胜负各半呢?这显然与作者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用意是相违背的.另外,"一"作"各"解在词义上也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无"各"意.句中的"一"应作"或"解."一胜一负"  相似文献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 学习时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所学内容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则必胜;只了解前者不了解后者,胜负各半;二者都不了解,不管是今天在校学习还是将来工作都会面临困境。 不知彼会导致对学习内容的盲信,对教师讲的内容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对书上写的不作取舍,全部“拿来”。不考虑今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切唯书、唯师、唯上的思想会使思维“定势化”,作业解题“公式化”,生活风格“师型化”,个性特点“大众化”。主体性意识差,应急应变和…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班主任在刚接新班时,要静心观察,遇到难题得先忍耐,甚至作退让。当然,这并不代表班主任没有原则,不负责任。尤其是面对一些“犟”学生、“硬骨头”,则一定要摸清他们的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退”可为自己的工作留有余地,以“退”为“进”,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孙子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相似文献   

5.
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中国,历代都有许多精辟深湛的谋略思想和精妙绝伦的谋略实践,这些谋略思想与实践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等教育积极借鉴中国传统谋略文化,吸取其中优秀的谋略思想,借鉴其中成功的谋略方法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本文主要就现代高等教育对“知己知彼”和“反客为主”两种传统谋略思想的借鉴与应用略陈管见。一、知己知彼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思想家孙子指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知己知彼”既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谋攻》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实践的总结,不仅为尔后战役证明其正确性,也为现代商战所证实:“知彼知己”,则“百战不殆”,反之,则“每战必败”。孔明巧摆“空城计”就是运用这种谋攻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孔明知汉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马懿断其归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军。  相似文献   

7.
《谋政》:“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和不少书上都注成:“意思是胜负各半”。此处的“一”不是数词。在“不知彼而知己”这个条件下,胜和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存有或然性、偶然性而已。查《辞海》“一”词条第十三义项的解释是:或。所用的例句恰巧就正是这一句。在先秦著作里,“一”常作“或”解:  相似文献   

8.
<正>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企业在竞争中,只有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也只有了解了自己在竞争中的短板,才能及时改正,加速企业结构转型。企业如人,要做到"当每日三省吾身,君子处身于世,必怀抱重器也"。随着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如何贯彻党的精神要求是南航北方分公司团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新形势下,综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如何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思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头,正把千千万万个企业卷入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正极力探求得胜之术,成功之道。商场即战场,竞争如战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关于军事对抗谋略的精辟见解,恰恰为广大企业家制订市场营销策略,赢得商战的胜利,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启迪。本文类比孙子的军事策略,结合企业市场经营实践,提出如下市场营销策略,以供研究者和企业家参考。一、知彼知己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范。”①作为战争指导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  相似文献   

10.
正释文:至若老姥(mǔ)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51];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52];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53]。"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54]。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155]!"  相似文献   

1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些军事学原理,同样是教学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知彼知己”,就是既知书(教材),又知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不上无准备的课。 写作要构思,建筑要设计。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课前的构思和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来没有这样的教学记录:没有备好课,却能上好课。所以,对教学负责的教师,对自己有一条基本要求:决不上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 如果说,备课途径、备课效果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那么,备课态度就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备一节课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  相似文献   

12.
赵敬香 《中国教师》2011,(18):73-74
<正>人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知己"和"知彼"同等重要。实际上,作为班主任,我们常常都比较注重"知彼",即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可是,"知己"却被遗忘或者忽视了。其实,班主任若能眼中有自己,即能够客观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相似文献   

13.
张春霞 《新疆教育》2013,(12):32-33
高一年新生普遍认为地理难学,教师也普遍认为高一地理难教,如何加以解决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思的问题。对于每—个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教师对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在这种“不知彼不知己”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进行学习,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  相似文献   

14.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读文课本第三册《谋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课本注“一胜一负”为“意思是胜负各半”。但到底怎样“半”法呢?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样解释似乎正确,,因前面说双方了解则全胜,后面是双方不了解则全败,这里说  相似文献   

16.
一.作文题目 佛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因缘而起,因缘而生。"诗人说:"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缘,是他乡遇知己的心情;缘,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抱负;缘,是永生难忘的一段经历;缘,是可遇可求的期待……"生活中我们也常听人谈起:"人缘、情缘、血缘、书缘、画缘、随缘……"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科高考总复习中,同学们应该做到知己知彼,复习注重实效。“知己”在此可理解为查漏补缺。但不少同学题没少做,提高却不明显。究其原因,同学们在做到“知己”的同时,还应该做到“知彼”。“知彼”是要求同学们一定要了解英语科高考试卷结构和试题考查哪些语言能力。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结构与语言考查层次进行分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的首要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可贵地关注了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但更重要的是要知己知彼,知己是进行教学设计;知彼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准备和课堂生成。语文有效教学是在知己知彼中以彼来调整己的过程,即是生成调整预设的过程。有些语文老师可能忽视了知彼,尤其是从教经验不多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1月10日,在临城县校长轮岗交流汇报会上,石家栏中学副校长孙志广拿出了自己刚写的一首小诗——《交流轮岗一得》,大声念了起来:"我随阳春到石栏,悉心求教共发展。时逢佳时激奋进,轮岗交流能更专。师生互信精神爽,爱岗敬业耳目端。学彼思己知羁绊,早日有成展新颜。"  相似文献   

20.
王树洲 《文教资料》2014,(23):143-144
观看国外著名大学教师的视频课可以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与我国大学一般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异:讲课过程中,教师较多地用通俗的话语讲解深刻的道理,而不过分注重理论上的阐释;讲课常常是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出问题,从而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说明、佐证所讲理论;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提供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介绍不同的见解与解释,让学生分析探讨,寻找或选择自己认可的问题答案,容忍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重视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庄重、严谨、紧张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扮演的是学生学习"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而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讲课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允许、鼓励学生多样化的答案,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国外名师的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