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2.
近日,“土楼之乡”永定县收到了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制片兼主持人毕福剑的来信。信中说:“永定客家土楼是闻名遐迩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我们剧组会在不久的将来到土楼制作一期《梦想剧场》节日,祝愿土楼申报‘世遗’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历史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的基本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化”。有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并且是一小半。还有那另外一大半应当是:“一部‘兵法’收天下”。  相似文献   

4.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7.
说“打喷嚏”的风俗邢公畹“打喷嚏”也说作“嚏喷”。古代说作“嚏”,也说作“喷鼻”。《说文·口部》:“嚏,悟解气也,。从口声。《诗》曰:‘愿言则嚏’。”“都计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鼻有所触逆而喷气。《苍颉篇》:‘嚏,喷鼻也’。”我幼年,家住...  相似文献   

8.
牧野之战周军的总指挥是一个传奇色彩浓厚的人物 ,有关他的姓名叫法很多 :吕尚、姜尚、姜子牙、太公望、齐太公、师尚父以及俗称的姜太公等等。如 :《中国历史便览》云 :“俗谓‘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说的就是吕尚的故事”。这里把“姜太公”解释为“吕尚”。《史记·周本纪》云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把其中的“师尚父”解释为“姜尚”。《史记·齐太公世家》云 :“号之曰‘太公望’。”《说苑》云 :“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在《封神演义》中又有“姜子牙”的称呼。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叫法 ,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9.
冯少波  王毓红 《寻根》2013,(5):11-17
中国的文字符号,没有哪个比“孝”字更牛。一个孝字就有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论述,而且还是千古流传的经典,这就是十三经中的《孝经》。历代帝王为《孝经》作注的就有9位,为《孝经》释义的历代学者有数百家之多,《隋书·经籍志》所载《孝子传》就有6种,清人茆泮林稽古辑佚,编成《孝子传》9种。清朝咸丰年间,黄小坪编纂《百孝图说诗传》,收集行孝人物123人。中国历史上,行孝之人,年轻男子可以“举孝廉”,以孝获益者不计其数;已故女子可以挂牌匾、立牌坊,以孝赴死者不可胜数。孝字的重要性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人之为人也要用孝字来衡量,人的教育或教化的“‘教’字也是从‘孝’演变而来的。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林语堂:《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11.
戏剧和戏曲是两个有所不同的概念。张庚在《中国戏曲》中说:“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所以中国传统的戏曲不包括话剧、歌剧、芭蕾剧、哑剧等外来的戏剧表演形式。换言之,中国戏曲是个较狭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13.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14.
为天津戏剧博物馆戏剧史陈列改造事,我曾向著名戏剧家曹高求教。曹日先生生长在天津,刘天津很有感情。他说:“天津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戏刷文化发达。早在本世纪初,天津就有了文明戏。‘五四’前后的南开新刷也为新文化运站的开展做了许等宣传发动工作。”当问及保为文明戏时,他说:“文明戏没有固定台词和脚本,但演员多有文化。文明戏得有内容,兴之所至,抨击时政,很大胆,有味道,也很热闹。我记得当时看过《多尔衮和庄妃》等戏。至于文明戏是怎么消失的,还不很清楚,应该研究。”他还指着一旁的妻子李玉茹说:“过去唱戏的…  相似文献   

15.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16.
台湾词坛泰斗庄奴第一次到福建,便发现福建与台湾的许多相似之处:气候、语言、饮食兼之朴实的民风,均令其备感亲切。谈到两岸化交流时,他说:“这是非常自然且无法阻挡的事,归结起来无非一个‘情’字,是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把相隔两岸的中国人的心连接在一起。尤其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更是日甚一日。当初我写《芒花》时,全是见景生情,感觉在外数十年白了头的自己。就是芒花。”他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又见芒花白了头,才知季节又伤深秋,漂泊的日子无岁月,流浪的生活只有愁……”在厦门时,庄老望着与厦门一水相隔的金门,触景生情,挥笔写就《两个门儿门对门》: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18.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19.
巴字趣谈     
巴字趣谈赵进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巴字说:“巴,蛇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近代学者章炳麟在《文始》中肯定许慎的解释:“《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则巴蛇为本义。”现代《汉语大字典》,因袭巴字的传统解释,将其第一义(本义)定为:“古代传...  相似文献   

20.
张骞大夏所见邛竹杖即灵寿之木考──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个疑案箫兵《史记·大宛列传》张骞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10.3166)身毒就是印度。大夏,专家指认,原是梵文地名Bahilika,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