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在人文关怀中孕育,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庞彩兰 《考试周刊》2009,(16):210-211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校、全员管理,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建设学习型社区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以上海为例,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都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更需要关心关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落实,建设学习型社区将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周彦海 《华章》2007,(10):40-4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急切要求,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政府的行政职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政府管理要以人为本.因此,本文围绕以上几方面探讨了人本行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庆 《文教资料》2009,(6):99-100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它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出发点和目的,以及衡量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指向。要在这个价值目标指引下,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要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肖庆风 《文教资料》2007,(9):124-125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部分构成的,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本体性,处理好人的内外部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对于社会是这样,对于学校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学校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