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夫妻旗袍店     
一张裁衣案、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和一把60年代的电熨斗,是曹森林、傅秀红夫妇做活的全部家当。曹先生这爿小小的旗袍店位于既毗邻东单服饰街银街,又离商业繁华区王府井不远的地方。店前“专做旗袍”的招牌让人感到它的不平常。 8岁学艺的曹森林从业已60余年,傅秀红自22岁嫁到曹家,就在这间小屋和旗袍针线活儿打交道。  相似文献   

2.
高展飞的母亲冷冷地说:“我是来谈事情的,和她抽烟不抽烟没关系。”燕妮很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青树端起酒杯对高展飞的母亲说:“相识就是缘分,伯母,我敬您一杯,我喝干,伯母随便。”高展飞的母亲抿_r一口酸奶,青树把杯中酒喝干了。高展飞的母亲说:“你们两人谁是说话管事的?”高展飞笑着指着青树说: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钱包 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她说她小的时候有一次过年得了一点压岁钱,虽然不多,却很珍惜,于是就想有一个钱包来装它们,可是在那种年代,买一个钱包的确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于是母亲决定自己用毛线织。 她自己买来了毛线慢慢地织着。因为不熟,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一个星期才织好。可是当她真正拥有了这样一个钱包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她的压岁钱早就没有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刚好够买了织钱包的毛线…… 这也许就是生活作弄人吧。我想。  相似文献   

4.
写信的母亲     
母亲一向嫌自己的字不好看,不太肯写信。遇有事传达他人,常叫我们代笔。面对信纸,她很是羞涩。但是她会纠正我们的坐姿,要我们握笔时要心诚意正,笔迹应清晰。要求母亲提笔,她会笑着直摇头,指着自己的头说"里面封了水泥",好像在推却一件难为情的事。她是如此怕写信。其实,母亲的字有种纯稚之美,我们的童年笔迹大概就是那样,一笔一画中规中矩又扭捏不  相似文献   

5.
永远不晚     
有一个女孩子,1979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播音员。白领丽人,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优渥的薪水,令人眼馋。可她并不快乐,因为不满足,她想干出另一番事业。第三年,她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结果名落孙山。一年后,她又考了一次,依旧没被提名。当时她已经29岁了,同龄的女孩子早已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她自己也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她又有些不甘,闷闷不乐。母亲是位知识女性,告诉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埋头苦读,第三次走上考场。30岁那  相似文献   

6.
旗袍的风采     
宋庆龄女士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受世人尊敬的女性,她出席重要会议或是在外交场合,总是穿着旗袍。旗袍作为中华女性的典型服饰,使女性更显得典雅端庄、光彩照人。旗袍上下一体。颜色花样一致,略胖的女性可借以显露丰满而不臃肿的神韵,略瘦的女性又能够体现精干与苗条;矮个子穿上显得体态修长,适中身材当然更是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突出优点,掩饰缺憾,这是其他服装难以比拟之处。1911年推翻清朝后,满族式官服被抛弃,旗袍却为汉族妇女所接受。民国初期,旗袍也被规定为女式礼服  相似文献   

7.
“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这首歌我最爱听也最爱唱。因为在我床铺下就摆着一双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每当看到它,就想起煤油灯年代在灯下纳鞋底的母亲……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们家兄弟三人穿的布鞋都是母亲自己做的。母亲做的鞋子样子粗苯,但结实,穿在脚上舒适,一双鞋能穿好几年,往往是大哥穿了二哥穿,最后才轮到我穿,虽然很不情愿,但今天想  相似文献   

8.
他一直讨厌他的母亲,因为多年来她除了向他要钱还是要钱,常常打来电话对他破口大骂。更可气的是,他越出名,她索要的钱就越多,骂得也越凶。后来她死了。尽管她只是个死要钱的母亲,但想到自己一直奔波在外,没有好好地孝敬她,他还是忍不住回去奔丧。丧事办完后,想到她再也不会找他要钱,不会骂他了,他甚至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他的大哥给他一个小包袱,是母亲留给他的,里面有一本存折和一封信,存折上的数字高达数千万日元。他接着看母亲的遗笔:"孩子,你从小爱乱花钱,我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才那样去做,一方面可以刺激你  相似文献   

9.
洗脚     
女友许红约我去做按摩,说她刚办了一张按摩年卡,而且已经用它做过面部美容和腹部减肥按摩,感觉特好。这是一种目前时兴的我不曾尝试过的休闲方式。我并不想把自己和时尚隔离开,就随她去感受一下这种“新生事物”。 路上,她问我想按摩哪里,我想了想说,按摩脚吧,我觉得自己  相似文献   

10.
北京———杭州——北京……她就这样穿梭来回。她曾是电台节目主持人,后来是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更多人欣赏她的是她的画,她的文字。 她在杭州做着一个挺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人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去了上海读英语,读英语读得好好的时候,突然又去了中央电视台,开始了人们眼中所谓的“北漂”生活。在人们以为她已经“漂”远了的时候,她又回来了,在杭州城郊的一个村庄里,享受恬淡的冬天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