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吴川灵 《编辑之友》2018,(4):103-107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为样本,统计其数量、出版者、出版地、创刊时间、刊物寿命并作分析.数据显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86种,有的一家机构出版有多种期刊,有的刊物有重名现象.出版者以民营书局多,其次为杂志社.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重庆、南京、北京.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并于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回落.刊物寿命较短,大多数在三年以内.研究认为中国近代出版类期刊具有刊物数量较多、民营书局为主、地域分布不均、随时局变化明显、刊物寿命较短等特点.研究分析结果为中国近代出版史研究提供材料,并为当代出版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的出版,是近代科技出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开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媒介,这一滥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刊物,助推着近代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的近代化.《格致汇编》的编辑艺术、出版发行方式引领了近代中国办刊模式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辜璟 《新闻三昧》2005,(5):19-21
近代报刊源于西方,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胫到了19世纪初,报刊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当西方传教士来到古老的中国传教布道时,也带来了反映其意识形态的重要器具——近代报刊,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如,第一份中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蜜蜂华报》等。  相似文献   

4.
朱春花 《青年记者》2017,(29):126-127
《妇女杂志》作为商务印书馆的一个商业性妇女刊物,既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价值,又反映了时代潮流的变迁,对中国近代女性起到了启蒙和引导的作用,成为为女性解放而呐喊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上海图书馆主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史极为有用的工具书。《汇录》收录了自1857年至1918年间出版的中文期刊四百九十五种,按创刊年月先后排列.这些期刊按其性质大致分为五个大类: 1.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各派政治主张的政论刊物。利用刊物宣传政治主张掌握舆论阵地是近代期刊主要特点之一,它不仅概括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阶段性,重大事件的连贯性的特征,而且系统地揭示了时代发展的轨迹,现择要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讨中国近代画报的历史流变和发展轨迹。由于上海是画报的策源地,以上海画报为研究中心,可由此表征全国画报的整体状况。文章从中国近代第一份画报——1875年的《小孩月报》开始溯源,至1949年《华北画报》迁至北平出版,将近代画报的背景、源流和演变过程纳入视野,试找寻其在技术和刊物旨趣规约下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创立于1922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奥运会组织。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在活动期间与国际奥委会建立联系,开创了中国的奥运时代。尽管存在的历史短暂,但是其对于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于华  陈谦 《新闻大学》2006,(4):25-28
《青鞜》是日本新闻出版史上最早的女性刊物,它由当时先于时代而觉醒的一群年轻女性发起创刊。《青鞜》前后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年半,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以女性文学为出发点,最后发展成为唤起女性觉醒的女性解放思想刊物,后一阶段的女性问题论争,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青鞜》掀开了日本近代女性觉醒的第一页。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近代期刊的历史,发端于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和一部分商人创办的一批中外文期刊。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主要宣传基督教教义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端,至1949年结束,长达109年的时间中,近代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不断在变迁,媒介制度也随着时代浪潮在悄然变化着。戈公振先生的著作《中国报学史》也忠实地记录了其中一段时期的变迁。本文将从《中国报学史》的内容出发研究近代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挖掘近代媒介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要善于换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著 《图书馆》2007,(5):94-95
本文阐述了换位思考的含义以及图书馆换位思考的目的、意义,并重点分析了如何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创新概念入手,论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的发展理念,用户需求的特点及新趋势,影响用户需求转化的主、客观因素,探讨了用户需求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is essay comments on the various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2004 SAA conference on archival education. The author, after reading most of the papers, asked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 to change the name of the closing essay from a generic “commentary” to one playing on the announced theme of the meeting, “Are There Really New Direc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Archival Education?” The author did not read, and or hear much, about new directions or innovations, and he uses this essay to explain his concerns.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challenges of differing cultures in archival repositories and the university where graduate programs reside,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a critical mass of graduate educators and the creat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ducators, and the continuing weak performance in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by the current corps of educators. All in all, graduate archival educators need to be bring creativity and greater dedication to buil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uc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广告流的概念 ,旨在建构一套描述、解释、预测报刊广告流发展变化的总体模型。源泉方、渠道方、消费方 (接收方 )构成了该模型的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分出一系列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据此模型 ,本文对 1 983年至 2 0 0 3年中国报刊广告流展开实证研究 ,并得出几个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5.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4):249-258

The essay develops a theory of and models for a perspective on epistemology which may be referred to as “knowledge‐as‐status.” The perspectiv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particular conception of knowledge and a practical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hange in what we call knowledge. Toward those ends, the essay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 explains it as a way of understanding both the attainment of knowledge and changes in knowledge, 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issue of describing changes in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终身教育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金秀 《图书馆论坛》2005,25(3):222-224,122
着眼学习型社会的含义与特征,分析网络时代图书馆的职能变化及其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探讨网络时代加强图书馆建设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essay develops and uses a critical lens of “seeding” to read 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s 1973 report on “homosexuality.” Although the report maintains a seemingly conservative stance and has been used to marginalize GLBTQ people, it contains and promotes affirming beliefs about same-sex relationships that constitute the groundwork necessary to argue for denomin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report invites and empowers resistance against its own ostensible conclusions. This essay deepens understanding about how evasive rhetorics enable change and how critics can interven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invited by subversive seeds.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新角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以及网络环境下读者的新需求,从而提出馆员的角色将从原来的职能转变成过滤角色、中介角色、助手和顾问角色等。以此说明图书馆员将是一种全新的职业。  相似文献   

19.
This essay critiques the main responses to 9/11 by US intellectuals and analyzes how these reactions reinforced a determined ignoranc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US economic, foreign, and military policy and a further depoliticization of the culture in general. As a class, faculty have the resources—material and intellectual—to make a serious contribution to progressive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world. They need to start putting those resources to work.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时代,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和知识载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知识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有了重大改变,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那么图书馆与网络的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如何,本文将作一个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