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亭 《东南传播》2012,(9):161-162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力 《新闻窗》2010,(1):68-69
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曾说过:“没有评论的报纸不是一张完整的报纸”,同样道理,电视如果没有评论也不能成其为一套完整的“电视”。近年来,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力度,以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一大批新闻评论节目一改过去新闻传播“短、平、快”的单一特色,凭借其广度、深度、厚度引领着新闻传播的新走向,而电视评论这种报道形式的生命线正是它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一直是电视的弱项,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曾经各地方台一窝蜂似的仿照中央台《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办起的评论类节目现在大都悄悄地“关停并转”。  相似文献   

5.
孙慧 《新闻实践》2014,(6):99-100
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评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4年《焦点访谈》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向成熟。目前电视评论节目形式多样,有电视述评结合型,如《焦点访谈》、《新闻1+1》、《新闻深一度》;谈话类评论型,如《郎眼财经》、《锵锵三人行》、《今日谈》;主持人评论型,如《新闻周刊》、《有报天天读》、《新闻深呼吸》等多种形式。这些评论节目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它们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6.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新闻纵横》定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行使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能,突出舆论监督职能,以记兼主持人的播报形式,以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配合《新闻和报纸要》、《全国新闻联播》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现场论说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始创,到2008年3月直播型电视评论《新闻1+1》的正式亮相,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节目类型。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2):28-3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抢占了新闻达到率的"第一落点",形成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巨大冲击。以挖掘新闻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通过对它的节目编排的结构性分析,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发展轨迹的梳理,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诸多的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作为全国首创的电视、网络实时互动的新闻深度评论节目,将网络互动优势引入传统电视评论,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摸索。《新闻深一度》栏目开办于2010年8月,以关注热门新闻、焦点话题为定位,在新闻调查的基础上,引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网友酷评。开播以来,多次受到中宣部、广电总局专题阅评肯定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的批示表扬。中宣部新闻局专题点评《新闻深一度》栏目认为: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使电视评论节目从观众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互动,充分尊重了公众对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实现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为目前电视评论融合网络优势,做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彭海涛 《视听界》2005,(1):15-1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全国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代表了新闻事业的新成就,而且也从侧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在此情况下的新闻观念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所特有的品质,是新闻在电视上的优良表现形态和类型。从新闻在各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转化首先在操作上起始于新闻语态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最大特点莫过于其新闻语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重新建构了新闻的语态,展现了新闻的高端发展方向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我看电视新闻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调查》是山西电视台卫视频道惟一一档有权威性的新闻评论性节目,开办这类节目,能更深刻、更充分地反映社会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加强舆论监督、具有新闻特征和政论色彩,并逐渐培养了电视观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使新闻评论节目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12.
王旭辉 《视听界》2013,(1):95-96
以提供观点为主的广播评论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些广播人甚至提出:广播可以没有独家新闻,但不能没有独家观点。各地广播纷纷创办评论节目,多档优秀评论节目涌现。2005年,南京新闻调频《马青时间》节目开播,这个节目的特点是,广播评论不再以单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档节目的形式出现,一档节目中包含了多个评论,有主持人的评论环节《观察》,有摘选其他媒体观点的《声音》环节,  相似文献   

13.
杨勇 《新闻世界》2014,(7):50-51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中选取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本文对2013年5月3日至2013年11月3日共122期节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从节目的评论特点、选题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节目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就当前重大问题或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做出解释、分析、推断的一种节目形式。可以说,新闻评论是导向、是号角,代表了编辑部思想,是一个台节目整体水平的体现,所以各主流的电视媒体都非常重视这种体裁的发展,中央电视台90年代初将《观察与思考》改版为《焦点访谈》后,90年代中期又创办了《新闻调查》,舆论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厚度进一步增强,涉猎的范围更加广泛。今年初浙江电视台创办了《记观察》栏目,对我省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评论,发表看法,也是对这类节目重视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中选取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本文对2013年5月3日至2013年11月3日共122期节目内容进行统计分类,从节目的评论特点、选题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发现节目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电视学术界,有人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划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范畴,有的省市在年终选评好节目时,竟把这类访谈类节目打入评论类之外的另册。这真是说者糊糊涂涂,听者懵懵懂懂。  相似文献   

17.
顾强 《新闻世界》2014,(2):10-12
面对越来越多同类型节目的竞争,《第一时间》栏目压力巨大,寻求新的报道突破点迫在眉睫。而评论性内容的增加,成为近年来《第一时间》的创新尝试。去年年初,《第一时间》陆续抽调资深记者,以主编牵头,启动了新闻评论节目的单条制作,探索评论类节目的采访统筹、表现样式、制作流程等。这是《第一时间》栏目丰富节目形态、拓展报道视角和广度、加大报道深度、锻炼和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的王牌时评节目,《新闻1+1》则是央视新闻评论的旗帜。同为华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翘楚,两档节目的电视新闻评论却各具特色。本文对两档电视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浙江温岭杀医案为例,证实了二者新闻评论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解读了各自的评论特色。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电视上除了存在于《新闻联播》中的类似于报纸上评论员文章的本台评论外.还风起云涌地发展起了一系列适应电视媒体特点的新的新闻评论模式。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崛起,如何让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加强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和迫切的课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的一大亮点,在新闻评论方面成绩卓著。本文以《新闻1+1》的210期节目为分析样本,重点从选题和内容两方面对其节目进行了剖析,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新闻评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