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英语文学名誉教授约翰·凯里在其主编的《费伯报告文学选》的前言中,从报告文学定义、报告文学质量的评判标准和报告文学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论述了他的报告文学观,其观点新颖鲜明,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报告文学至80年代末形成高潮。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鲜明特色,达到空前高度。表现为: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注重构思艺术和结构艺术,并使思想和艺术达到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2002年12月在山东济宁成立后,为进一步共同交流、探讨报告文学理论问题,促进报告文学理论队伍的形成,加强报告文学理论家与作家的联谊,推动报告文学理论的发展,进而繁荣报告文学的创作,由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新的世纪,从中国报告文学的稳中有进,到美国非虚构写作的流行,以及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的设立,都表明了这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值得学界对这一文体作深入的探讨。本期推出报告文学研究专栏,表示了我们对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和理论批评的关注。这里刊发5篇论文。作者大多为活跃于报告文学评论界的评论家,论文的选题大多关涉报告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存在。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既要守本,维护文体非虚构的写实伦理,强调去虚构是报告文学文体的底线和原则;又要吸纳提炼报告文学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形象性、情感性、形式美三个方面论述了报告文学应具有的文学特征,考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主要看其是否塑造了鲜明的形象,是否饱含着情感,以及是否具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独特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生命的辉煌鲜明地体现在报告文学的时代性上。长期以来,报告文学凭借着反映现实迅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善于捕捉社会关心的焦点等特色成为了受大众喜欢的文学样式。本文试从“报告文学的时代精神”这一概念入手,对怎样体现时代精神,报告文学的时代精神的具体内涵,新时期报告文学时代精神产生的原因作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报告文学的繁荣,许多研究者也在对报告文学的产生,进行探本求源。张海珊同志的《报告文学“最新输入”说质疑》一文,(见《上海师院学报》八一年第三期),提出了报告文学古已有之说,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根本性的,即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对文体的影响.在20世纪报告文学繁荣的时候,报告文学真实性、时效性、文学性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时至今日,报告文学原有的文体特征虽然存在,但已逐渐弱化和转化,并与新的媒介、新的传播形式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立足于社会生活事实真实基础上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承载着厚重的社会内容,而且已经通过大量优秀的作品对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比之上世纪末的繁荣局面,目前报告文学在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里还有很大的不足,这既有作者创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着社会环境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为了探讨报告文学创作规律,总结和进一步繁荣赣州地区报告文学创作,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赣南日报》编辑部在赣州市召开了报告文学创作讨论会。这在赣州地区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虚构的问题,长期争论不休。症结在“报告文学”的属性上。一贯的理论是,“报告文学”属于文学。其理由是:1、RePortage 翻译成“报告文学”;2、用形象来反映生活;3、运用文学的手法。笔者认为,“报告文学”非文学,并逐一批评了以上理由,提出“报告文学”是一种借鉴文学手法来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立的报刊文体,并主张更名为“报告”。这就可建立报告独立的写作原则,解决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繁荣报告的写作。  相似文献   

13.
周立波报告文学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很强的艺术实践意义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在现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独具特色的报告文学之花在文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构思的限定性与想象性是其特征的集中表现。限定性,指报告文学真实性特点给写作带来的限制;想象性,指报告文学文学性特点所需求的想象能力的运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进构思想象形态的多样呈现,是报告文学健康成长、日趋繁荣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玉雕作品《五鹅》创作过程,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促使关于它的理论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它作为新闻文学不同于艺术文学的特征以及诸多写作问题,引起人们广泛探讨的兴趣。其中真实性是讨论最为热烈的课题,其它如文学性,甚至典型化问题,也日渐为人们所关注,并正在进行逐步深入的探讨和给予科学的理论说明。这些研究,对于报告文学的创作无疑地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报告文学批评是源远流长的.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当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报告文学的幼苗——速写也才刚刚破土而出不久,他就慧眼独具地发现了这株幼苗,并且给予了热情地评价.之后,在我国报告文学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全面抗战展开以后,我国报告文学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茅盾更是象一个指挥员似的,奔走于前线和后方之间,高屋建瓴,眼观全局,利用《文艺阵地》摇旗呐喊,大声疾呼,连篇地发表文章,指挥着报告文学的发展.仅从1938年初到1938年底,他在主编《文艺阵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对当时的报告文学作品及整个文坛动向进行评论、指导、对抗战初期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9年至1940年初,他在新疆学院任教时,辅导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就是中国古代的记实文学。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文体,它又确实在外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与"五四"新文学同步而蓬勃发展起来,如今已成为国际报告文学的强盛劲旅。但对于报告文学"文学性"的质疑,至今不绝于耳,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以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而成为时代的艺术化文献,独立于世界文坛。我们只有从国际报告文学发展的视阈,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瑜报告文学创作的鲜明特色之一,即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尤其对鲁迅、赵树理等现代大家的学习与继承。报告文学等非虚构文学不仅可以和小说等虚构文学一样,借鉴与吸收中国古典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同样可以学习和继承鲁迅、赵树理等小说家的现代传统。报告文学这一新兴交叉文体,正在古今传统和相关艺术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建国 50年来 ,山东的报告文学与山东的经济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从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等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报告文学的真实和虚构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为新闻和文学的交集,报告文学应该坚持真实性,排斥虚构。如果有虚构,不妨转向写作社会问题小说,而不必非要是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