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方报纸要办成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如何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践行报纸"三贴近"的原则,办成让领导满意、读者满意的报纸,其定位至关重要。它既是衡量报纸质量的"风向标",又是赢得读者青睐的"名片"。  相似文献   

2.
潘若松 《青年记者》2013,(10):31-32
让报纸"近"起来,让记者"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提升地方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呢?我们的体会是: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不断通过版面创新、栏目创新、报道创新、活动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大力实施报纸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样可以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3.
对于传统纸媒而言,纯粹的服务性报道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明书",这就需要融入新闻元素,来加强其时效性、关注度和生动性。文摘类报纸要做"鲜活"的服务,在服务中加入新闻元素,让"服务""活"起来。  相似文献   

4.
眼下,只要随便翻翻各类报纸,名为"相关链接"的编排形式屡见不鲜。这充分体现出报纸服务读者意识的日益增强,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全。这种编排形式源自网络媒体,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我省的一些网络媒体上却是鲜见,基本上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5.
图片是报纸的眼睛,如果明眸善睐、炯炯有神,对烘托报道气氛、强化宣传效果、提高报纸质量、扩大报纸知名度、增加报纸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新闻版面编辑,要想让新闻图片在版面上真正"活"起来,就要大胆策划、精心编排、巧做标题,让图片新闻体现"实、深、精"的特点,充分体现图片"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版面编辑要有“第一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面编辑要想真正在报纸版面设计上发挥作用,使所在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又能照顾到受众的需求,反映地域特点,有审美性,有特色性,就必须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具有较高、较全面的素质.笔者认为"第一眼效应"就是要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对此,要想培养编辑的"第一眼效应",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农垦日报》50岁的生日。多年来,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垦区具有除税收之外的地方政府职能,农垦总局党委办的这张报纸又具有党报性质,因此要闻版及其他版严肃有余而生活化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2007年,农垦日报社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利日报,同时,使报纸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走向市场,创办了《北大荒周刊》。  相似文献   

8.
正"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国报纸出版工作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报纸出版事业与产业发生深刻巨变的五年。全国报业出版工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加快报纸出版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报业出版产业,加强对报纸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报纸出版业呈现出大改革、大发展、大变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武汉晚报根据读者市场的变化及市民的实际需求,在原有新闻热线基础上,搭建了读者服务平台,致力于为读者市民提供可靠的、有保障的各类居家生活服务,并将这一创举延伸进武汉各大社区,提供"贴身式"的周到有效服务。武汉晚报新闻热线成功"升级"为多功能读者服务平台,是武汉晚报在媒体发展新格局与新态势下不断思考让报纸品牌拓展与增值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它的着力点是让报纸品牌增值,形成报纸品牌的"聚合"效应,进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最终形成报纸不可替代的独家特色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2,(11):5-5
如果你认为报纸只能有平面的阅读文字和图片,那你就错啦!近日《成都商报》推出的"拍拍动"APP应用,首次将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植入传统媒体,使之成为一张会"动"的报纸,不仅让读者能以立体、交互的方式阅读报纸,而且使读者在报纸上听  相似文献   

11.
正在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传播海量信息的时代,党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特别是县市级报纸,由于受人才不充足、体制不灵活所限,新闻报道"轻飘飘"现象存在,如何重塑党报权威,让"小报"不小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传统纸质媒体发展至今天,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张观点纸,它的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昆山日报》尽管是一张县市级报,但既不放弃主流,也不降低视野,坚持以"厚重"统领办报,用深度新闻、评论等报道利器提升报纸"含金量",用策划、学习机制等人才培养手段锻造  相似文献   

12.
翻看投递员送来的一叠报纸,有时报纸中缝一边朝外,有时上下颠倒,让人读报时很不方便。一份报纸,多的几十版。投递员分发那么多报纸,要求他们份份"套摆"清爽,确实不易。但,报纸也是一种商品,同样有个质量问题。报纸的分发,除页码按序有  相似文献   

13.
"昨日新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鲜活,易吸引读者的目光,被称为新闻百花园里一束带着露水的鲜花.让"昨日新闻"在报纸版面特别是要闻版上唱主角,是报纸增强可读性,时效性,贴近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1日,生活日报迎来创刊15周年纪念日。作为大众报业集团的第二张都市生活类报纸,15年来,从开始的"让我们一起过好日子",到后来的"生活日报家家需要",再到如今的"全心全意为济南人民服务",生活日报沿着市民化、主流化和本土化轨迹前进,不断通过办报的实验与实践进行第二代都市报特色发展和差异化生存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如何让省级党报的宣传报道既具权威性、指导性、严肃性,又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似乎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二难推理"。其实,党报权威信息源的掌握,正是互联网和都市类报纸缺失的宝贵资源。互联网的勃兴和都市类报纸的崛起,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宽后,党报的这一比较优势愈发凸显。党报如能遵循新闻规律,改进报道方式,真正把这种政治优  相似文献   

16.
正"走转改"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党报的实践命题。2011年以来,安徽《马鞍山日报》坚持以"走转改"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推进新闻工作者着眼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推动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升报纸质量、报道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彰显了新闻报道的鲜活魅力,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走转改"让报纸刮起"亲民"风2011年8月起,一场名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推开并引起巨大反响。一段时间以来,"走转改"这三个字成为各种媒体上的"关键词",也成为广大读者的热议话  相似文献   

17.
申建宏在《编采生活》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的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传统的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与手机终端和无线技术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手机短信、彩信、WAP及互动式的新闻"定制"服务给报纸的发布形式、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浩 《传媒》2006,(8):56-57
在国内报界大呼"都市报的冬天提前到来"的同时,以细分市场见长、锁定特定读者群做"小"做"专"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则呈现逆市上扬的态势,经营收入普遍有大幅攀升.慧聪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1~10月,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同比增长率为15.37%,比报纸同期同比增长率高出8个多百分点,成为报刊中广告增长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钱浩 《新闻实践》2007,(11):47-47
当代报业的竞争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报纸如果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读者就会流失。在报纸上占有较大比重的时事新闻,也应当承担起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赋予新闻信息更为明确的针对性和更大的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读者的阅读需求,掌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并从服务读者的角度去选择新闻。以笔者浅见,时事编辑的"服务意识"就是编辑深入研究读者所思所想、了解读者所需所求,在不违反政策、不违背新闻纪律的前提下,确立"与读者坐一条板凳"的  相似文献   

20.
当下,市场竞争激烈,各家报纸纷纷举起"走转改"的大旗,探索新的形式,挖掘新的内容,力争把报纸办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读者喜欢。体验式新闻便是近几年继现场目击新闻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闻形式。特殊的时间、地点、人群,却上演着万千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