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精准思政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应然追求,旨在实现精准育人。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数字化生存的普遍现实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风险等多重因素,使得精准思政既具有技术上的可能性、实践中的可行性,也具有现实中的紧迫性。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是在精准思维指引下,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评估—精准管理”为运行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着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配备、科学试验引领、体制机制完善方面下功夫,着力促进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画像技术助推精准思政是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然之义。该技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画像方式以及画像标签的建立模式,为精准思政提供了技术可能。但同时,其画像过程也给精准思政带来身份建构的挑战、“信息茧房”的困境以及技术盲目应用的风险。当前,以大数据画像技术助推精准思政,要通过提升大数据画像的精准度、保持大数据画像的“技术正义”、培育技术应用者的数据素养等举措,推动精准思政育人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要求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明了方向。探析“三全育人”内涵,分析现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以全员育人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交互转换、以全程育人带动研究生思政教育链式发展、以全方位育人打造立体系统化研究生大思政体系等路径,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资源,在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面展现了新的价值:大数据技术以“群体画像”与“个体肖像”相融合的方式全面、精准提供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动态的量化分析素材;以即时数据与稳态信息结合的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性和及时预警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理性审视“变”与“不变”、“冷”与“暖”、“利”与“弊”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观念变革、技术变革、管理变革和文化变革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运用,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成效,深入挖掘分析学生数据,对学生进行精准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育人方式。高校实施精准思政,要对精准思政的育人力量基础和信息技术支撑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持续优化高校精准思政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精准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精准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供需错配”“供求失衡”等问题的积极回应,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应然之法.大数据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力量,能够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从理念到行动全过程,实现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开展管理服务、精准评价教育成效.当前,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仍然面临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限制、信息茧房与技术异化挑战、精准化评价体系欠缺等现实问题,应当从搭建精准思政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加强精准思政过程管理、构建精准思政评价体系三方面探索大数据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大思政”视域,进一步厘清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高职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相互融合的路径:提升师资人文素养以强化“大思政”育人认识与能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以打造人文“大思政”育人品牌;注重社会实践育人以提升“大思政”育人成效,从而构建起“思政促人文、人文载思政”共生共赢的“大思政”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效性降低,因此精准思政创新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运用精准思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找准大数据背景下实施精准思政过程中的痛难点,摸清运用大数据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所在,认真探索精准思政实践进路,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和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精准思维。当前,精准思政存在技术至上论的倾向,对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有待于完善,还受网络信息安全程度的影响。实施精准思政需要把握精准定需、精准滴灌、精准评估等三个环节,需要统筹搭建智慧大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0.
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面向教育对象的精准需求把握、精准内容供给以及精准思想引领,以期实现从“普遍漫灌”到“精准滴灌”的理念革新和从“大而泛之”到“精而准之”的效度跨越。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技术发展和育人实践需要的综合结果,既具有现实价值性,也具有发展必然性。但基于哲学思辨的高度,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存在“关注显性需求”与“把握全面需求”的标准之争、“扩大数据支撑”与“远离心理防线”的边界之争、“全面数据揭示”与“隐性信息遮蔽”的真伪之争、“借力数据赋能”与“强调数据权威”的取向之争等可能诱发价值冲突的争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深刻透视这些复杂争端,既是深化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举措,也是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的加速发展推动数据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既深刻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生产、呈现及传播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思想形成和行为养成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数据思政应运而生。如何界定内涵和特征、高校数据思政具有何种价值意蕴,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从特征来看,高校数据思政将大数据思维贯穿始终,以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和决策依据,实现了大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从路径视角看,高校数据思政主要包含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主渠道类型、以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主阵地类型、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主战场类型。从功能来看,高校数据思政彰显了“人本思政”新要求、“大思政”新格局和“智慧思政”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同,“大思政”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性化。以“大思政”观统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观念和教学范式创新。当前的高校思政仍存在教育功利化淡化思政课教育地位,传统教学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热情,离“大思政”教育平台构筑相距甚远等不足。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大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大数据到小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发展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否认小数据的价值,是对大数据的误读和误解。小数据基于"个人行为数据"展开决策,能有效破除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大材小用、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是当前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小数据以其鲜明的个体独特性、对精确性的追求、对个人隐私的关注以及投入产出比高等优势,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大数据无可比拟的、更有价值的作用。小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个性化服务系统、基于教育对象小数据的精准画像、精准预测教育对象需求、个性化推荐供给内容等方面呈现。  相似文献   

14.
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内容。高校应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关注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对其实施针对性、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教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推动人文关怀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协同进步。对于大数据的“数据冰冷”,高校需坚定不移地促进思政教育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不仅需充分使用大数据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效率、效益;还需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观念、思想及精神,抨击、规避大数据的“数据冰冷”,有利于从根本上处理好思政教师对大数据技术的担忧,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作为真正出生在网络时代的“00后”大学生,已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由于深受互联网影响,“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以及对社会权威及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意识,由此引发了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实践窘境。把握时代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实施集教育队伍精准培育、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教育话语精准输出于一体的“精准思政”,并借助信息网络打造技术赋能的“智慧思政”,也就成为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纾困解难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如何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教育贯穿始终,党中央提出了“大思政”格局的思想,所以,建立健全“大思政”格局是中职思政课教育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大思政”格局的提出,展现了教育系统内从事理论和实际的工作者们,不断深化认识学生成长因素的结果,只有中职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大思政”格局的思想,才能不断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能够表现出“课程思政”的魅力,也就是德行的魅力、人文素养的魅力以及价值引领的魅力得到体现,为了积极推进“大思政”工作格局建设,优化新时代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落细进行的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 ,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偏重于将个体差异性纳入统一性之中 ,而忽视了在德育统一性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这是造成思政工作效率低 ,成效差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 ,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仅仅作为管理学生 ,使学生服从规定目标约束的措施 ,片面强调其社会、政治功能 ,而忽视对个体个性、潜能的开发 ,要从人本价值的挖掘上切入思想政治工作 ,从单一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转变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从培养单纯服从型的人转变为造就有社…  相似文献   

18.
以《新文科建设宣言》为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财务管理”课程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注重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应加强学生德行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文章以财务管理“理论知识、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四个部分为主线,有针对性地探索思政融入点。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利用课程组的有机联系分步实现思政教学,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切入点,探索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设计方案,推进财务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时代青年,该如何讲好新时代故事,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文章在精准思维视域下,提出“找准问题-理论碰撞-思政故事”3步走的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即基于新时代、新青年特征,将精准思维与“组织行为学”课程专业知识点结合,设计思政故事,实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正视社会和个体成长的阶段性,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董烨 《江苏高教》2023,(9):110-113
进入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是适应时代变化和教育对象新特征的必然要求,文章借助大数据学生画像技术探索高校精准思政实现路径,形成高校思政工作新模式。基于基础数据资源整合进行需求分析和标签设计,构建学生画像模型,以问题检测为切入口精准识别学生需求,精准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并对育人效果进行动态反馈。及时评估调节,帮助思政工作者把握育人时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和实时预警。基于学生画像开展精准思政工作时,需要加强高校数据资源建设,提高思政教育大数据集成程度,同时还需加强学生画像技术伦理监管,遵守大数据道德观念。基于学生画像技术构建的高校精准思政工作可以实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对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