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教融合培养工程人才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产”“教”两类型组织在育人过程的协同始终缺乏理论指导和有效实践路径。本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50个产教融合典型项目进行分析,聚焦企业规模、学科类型、项目动因、项目行动、项目约束等条件变量,识别出提高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成效的最优路径。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协同理论,提出产教融合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和协同路径,为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可复制性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是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输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以创新为驱动,构建政策导向、体制改革、模式创新、协同发展和持续改进的顶层设计方案。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强调树立“地质过程—力学机理—工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科创训练”的教育教学实践途径。改革实践可作为交通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范本。  相似文献   

3.
工程人才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结合立足制造业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举措,系统阐述了借助实践思政协同、企业社会协同、教学科研协同提升专业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培养路径,提出通过强化课程思政、细化产教融合、深化实践教学实现新工科专业人才"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理念。  相似文献   

4.
陈洪波  黄妍  张俊丰 《大学教育》2023,(24):20-22+28
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文章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提出构建“一核两翼六维”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以产业新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动态革新教学内容、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持续改进教学模式和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深化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将科技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科竞赛和课题研究为重要抓手,实现认识实习、创新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有效衔接,达到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3):125-128
"新工科"是我国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内涵是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突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的对策,并以大连大学建筑学专业为案例,总结了在 "新工科"背景下围绕解决"四个度"的问题,构建做、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具体实施做法,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对如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工程创新人才提出了高质量建设要求。以地方本科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紧密围绕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从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长效机制、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完善考评制度等方面,探索构建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以更好地服务行业企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大,石油行业对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文章以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提出“厚基础、重实践、深创新、融产教”四维综合能力培养体系,论述了专业改革建设在营造工程创新实践环境、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最后总结了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相融合的新工科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及优势。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模块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多证书”制度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加强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高校产教融合面临校企合作浅层次、产学相对脱节、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内卷化困境.麻省理工学院面向未来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本文分析其在人才培养理念、产学合作模式、课程结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解决高校产教融合内卷化困境的有效途径可以包括:建构"教学主体+社会力量"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形成"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工程教育新体系"、探索"教学实验+企业实践"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强化"科研教师+工程导师"的"工程教育新师资".  相似文献   

10.
商业领域行业应用软件人才培养可以依据工程教育的标准,达成软件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对深化产教融合的途径进行不断探索。文章提出学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举措,阐述了加深产教融合程度的具体方法,强调以“学习产出”为目标,进行达成评价和持续改进,及时检验和改进人才培养效果,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使学生工程能力在产教融合中得到提升,达到商业领域行业应用软件人才的要求,为提高软件产业人才整体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和工业4.0背景下,传统实践教学理念、体系和“双师型”教师的欠缺,造成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而产教融合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以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视域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初步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是国家推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是产教融合发挥实质性效用、推进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基本保障。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瓶颈,并从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高校逻辑3个方面对产教融合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北京科技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初步成效,从人才培养联盟、实践育人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工程文化育人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工作机制与实施路径,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强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以服务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为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国内外相关实践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范本,后续推进过程中应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坚持以能力与素质提升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与高端性;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责并重,突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坚持以服务终身教育为类型特征,突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终身性。  相似文献   

14.
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两大突出特征,但目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产学脱节、育人力量单一、校外育人机制长效性较差、无法兼顾学生个性等诸多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作者进行了测绘工程专业产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测绘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需求,聚焦智能油气田、安全生产智能化、智能感知、大数据处理、智能物联网等行业领域,重庆科技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产教融合”为特色,加快物联网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重庆市多所高职院校联合探索“五年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双方院校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对接现代产业发展新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具备综合应用开发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本质要求出发,结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经验,提出以“企业实际生产技能”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工序”指导课堂教学流程,以“企业工程实践”提升教学能力,以“企业生产功能”改造教学场所,以“工匠精神培育”打造教风学风的目标,以智能产品开发专业为例探索产教融合的高水平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企业获得“定制”人力资源以及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实训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指引和市场环境影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国内集成电路人才匮乏问题愈加突出.专业教师作为人才培养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其工作能力、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覆盖范围广、产教结合需求强、工程实践要求高的3个突出特点,分析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任课教师所面临的显著挑战,同时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构建以"共同学习者、学习引导者、协同合作者"为基本特点的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大学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常常存在培养前瞻性、教学集成性、产教融合性"三性不足"问题。在产业变革、工程教育理念发展、专业内涵特征以及学校定位和特色的共同驱动下,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凝练理念目标—强化教学特色—提升产教融合能力"的协同发展,系统性解决"三性不足"问题,形成了"基于工、集于管、融于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交通工程专业偏重实际工程实践教学特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设计“理论→实践→实践”的建设路径,依托产教融合应用理论,通过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并在新的实践中强化能力。通过对交通工程人才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的分析,结合学校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充分挖掘校内外办学资源,剖析产教融合的交通工程专业的建设内涵与实现路径,使学生培养过程能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建立直接、紧密的联系,满足社会经济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以探索产教融合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解决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面临的困境,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本文针对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围绕汽车工程专业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建设、跨学院和跨专业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汽车工程相关职业技能认证双导师培养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课程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为汽车工程类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可行性及方法方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