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1789年,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推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后人称他为"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相似文献   

2.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100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做实验———后人称为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推算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是5.517),并确定了万有引力常数,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令人敬佩的是,当时无法测量电流的强弱,在电学研究中,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实验仪器,根据手指、腕关节、肘等的部位对电振的麻木感觉来估计电流的强弱,凭着这种奋不顾身的精…  相似文献   

3.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年后,卡文迪许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将扭秤的扭转角度巧妙地“放大”,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并测出了引力常量.这表明光学知识在“特殊”测量中有着广泛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陈洪云 《物理教师》2015,36(2):15-16,26
本文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制作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过程的剖析,分析了扭秤制作和利用扭秤进行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希望通过该分析了解科学家发明实验仪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物理科学方法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伍海华 《物理教师》2005,26(8):25-26,28
在高中物理“显示微小形变”和“卡文迪许扭秤装置”的两个实验中,应用了光学放大法,这一方法是将需要测量的微小量或观察到的微小效应,应用光学器件按一定的规律将它们“放大”显示出来,以便于更准确地观察和测量,根据“光学放大法”所应用的物理规律,可以分为直射放大、反射放大、折射放大和干涉放大四种方法,并且光学放大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也不仅限于这两个实验,如果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归纳,我们可以应用它开发出许多有创新意义的物理实验,服务于当前的物理教学。  相似文献   

6.
戎凯 《物理教学》2012,(7):62-63
熟悉物理学史的人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不会感到惊奇,因为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和库仑的扭秤实验太过相似(更不用说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那惊人的相似)。卡文迪许是在1789年完成了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扭秤实验,而库仑是在1785年,通过扭秤实验建立了静电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从时间上看,库仑的实验在先,那能不能说是卡文迪许借鉴了库仑的思想呢?一、历史记载1.库仑发明扭秤的背景1777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磁针的方法。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要改良  相似文献   

7.
一、设计思路的产生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1789年,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引力常量的测出,不仅用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更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并由此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后人  相似文献   

8.
2010年在美国《物理学世界》杂志评选的十大最美丽物理实验中,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名列其中,其实在物理学史上还有另外两个著名的扭秤实验,分别是库仑电扭秤实验和厄缶扭秤实验.三个扭秤实验前后相隔一百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谢恩东 《物理教师》2007,28(6):24-25
1扭秤装置测引力常数G1798年,即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100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图1如图1所示,卡文迪许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轻而坚固的T形架,倒挂在一根金属丝的下端.T形架水平部分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为m的  相似文献   

10.
1789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成功地测量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并由此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卡文迪许实验,2002年被美国物理学家评为科学史上“十大最美物理实验”之一。原因是:如此简单的实验,就像一座历史丰碑一样,扫开了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开辟了对自然界崭新的认识。然而,这样一个经典实验,高一物理教材中只简单地介绍了测量原理,却无法让学生亲眼领略,是目前我们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空白。对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不断试验中,我们作品的雏形诞生了。1实验装置简介“万有引力演示仪”…  相似文献   

11.
库仑扭秤与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都实现了微小力的测定,并且论证了引力和电力的平方反比规律.本文分别对两位科学家的实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通过比较使大家对微小力的测定和库仑定律的得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英国人卡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100多年前,卡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做实验——后人称为名的卡迪许实验,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推算了地球的平均密度是水的密度的5.481倍(现在的数值是5.517)。并确定了万有引力常数,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后人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相似文献   

13.
库仑扭秤与卡文迪许扭秤实验都实现了微小力的测定,并且论证了引力和电力的平方反比规律。本文分别对两位科学家的实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通过比较使大家对微小力的测定和库仑定律的得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全选出来. 1.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在他的实验装置中,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测量极小的引力而采取的?( )  相似文献   

15.
物理学史上的扭秤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理学发展的前期 ,人们对微弱作用的测量感到困难 ,因为这些微弱的作用人们通常都感觉不到 .后来 ,物理学家们想到了悬丝 ,要把一根丝拉断需要较大的力 ,而要使一根悬丝扭转 ,有一个很小的力就可以做到了 .根据这个设想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和英国的科学怪杰卡文迪许于 1785年和 1789年分别独立地发明了扭秤 .扭秤实验可以测量微弱的作用 ,关键在于它把微弱的作用经过了两次放大 :一方面微小的力通过较长的力臂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 ,使悬丝产生一定角度的扭转 ;另一方面在悬丝上固定一平面镜 ,它可以把入射光线反射到距离平面镜较远的刻度尺…  相似文献   

16.
物理估算题题型很多,大凡运用估算方法得出结果来的都属估算题。同一题型由于估算方法的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只要估算方法合理,结果一般都能达到数量级正确。例、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方法一、卡文迪许法:卡文迪许在1798年利用其著名的扭秤装置得出了万有引力恒量值G=6.754×10~(-11)牛·米~2·千克~(-2)后,率先用该值及万有引力定律估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44×10~3(千克·米~(-3)) 式中R=6.37×10~6米为地球平均半径。其结果与近代测得的地球平均密度值5.52×10~3千克·米~(-3)相对误差不超过1.5%,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估算。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第一个用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uendish)。在现行高中教材《物理》甲种本(第一册)对这一实验作了介绍,并指出当时的实验值为G=6.754×10~(-11)牛·米~2/千克~2。实际上,文中所介绍的实验仪器及观测方法并不是卡文迪许当  相似文献   

18.
张文理  朱纯 《物理教师》2012,(10):37-38
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模型的研究,较为理想化和抽象化,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而深刻的物理思想,体现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实验以及仪器的设计无不显示了物理学家或设计者的智慧闪光.无数的经典就深藏在我们的实验室和生活中,原理简单而设计巧妙,对创新设计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1品味经典实验巧妙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是高中物理课本中遇到的一个经典实验,该实验被称为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十大实验之  相似文献   

19.
针对精密测量实验中应用广泛的扭秤,以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了一个利用PID控制对扭秤实时反馈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将该设计应用到扭秤实验中,实验测试表明,该系统成功的实现了对扭秤的实时控制,并且具有界面简洁、易于调试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用实验装置定量研究库仑力与电荷量、电荷间距的关系。本文介绍的实验装置,仍然采用库仑设计库仑扭秤的放大思想,利用了电流表指针转动的灵敏性。也采用了相同带电体接触平分电量的思想,通过对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的改造,利用泡沫板,水槽、硬纸片等常见器材,制造了能测量微小的库仑力,定量研究库仑力与带电体间距、电量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实验原理简单,实验效果直接、明显,数据较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