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戴婷 《福建教育》2000,(2):82-82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而音乐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它的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将在人的一生中长期发挥作用。因为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天长地久、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小学音乐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可以陶冶学生情境,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晨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能够启迪同学们的心智,从而美化他们心理世界,形成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研究的重点是怎样将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展开。  相似文献   

4.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而小学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它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如何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呢?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黄燕 《文教资料》2010,(33):102-103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一、培养审美情趣,获得美感体验音乐与其说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不如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其比别的艺术形式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同时音乐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心灵,培养美的情操。这种美的陶冶,虽  相似文献   

7.
梁晓明 《广西教育》2008,(19):85-85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8.
1 .音乐教育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最佳手段音乐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也是素质教育的手段。音乐为什么会有这种功效呢 ?因为音乐本身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特性。音乐能够带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给人以精神力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 :“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 ,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也就是说 ,音乐和教育以恰当的方式结合所产生的力量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而净化心灵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音乐教育正是运用音乐所营造的艺术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  相似文献   

9.
一、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音乐是什么?音乐是艺术,是听的艺术。音乐以它特有的功能而独立存在。音乐教育是什么?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它不只是知识教育、文本教育,更是智慧教育,人生教育。音乐教育必须以它的特殊方式去接受它,才能真正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产生生活联想及艺术想象,使人感到美,从而发展美感,潜移默化地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情感的载体是音乐语言,它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响的流动中表现出来。如何在中职音乐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呢?文章对此问题做探讨。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先培养人。”音乐教育应是德育与美育并重的教育。音乐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在乐声的熏陶下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初步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声音艺术使儿童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情趣、娱乐中,使儿童在情趣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得以真善美的升华。一、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乐曲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2.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的特征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育以情感支持为载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音乐的德育功能。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  相似文献   

14.
美育是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心灵与感情,培养学生没有“人我之见”和“损人之念”的人格。音乐是美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陶冶情操、寄托情感、愉悦身心的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的重要阵地,钢琴课程则是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艺术鉴赏能力,实现个人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文章简要分析了高等院校钢琴教育课程中渗透音乐素养的积极作用,在探究了高等院校钢琴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中现存问题的同时,指出了在钢琴教育课程中渗透音乐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音乐教学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愿的参与你的课堂,这样我们才有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怎样激发学生情愿甚至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笔者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发现"情感"这个方面是个非常好的切入口。歌德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灵。"音乐是情感的教育,音乐教育过程是情感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握音乐情感的独特教育功能来感染着学生。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延续——高中音乐欣赏课,自1995年作为必修课开设以来.音乐教师们都在努力探索一种适合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高巾的音乐欣赏课中。那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如何看待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多维的教育内容,“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自身得到美化。”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一、音乐能丰富人的情感任何艺术形式都是表现人的情感的,音乐是抒情的艺术。音乐形象能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振奋人的精神。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形象生动地比喻说,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  相似文献   

18.
正柏拉图曾说过:"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以听觉艺术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虽然,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也需要会听音乐的耳朵,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尽情地畅游在音乐中感受音乐的魅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指导学生更完美地鉴赏作品呢?笔者进行了如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以供同行参考。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通过音  相似文献   

19.
音乐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教学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道:"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高尚起来。"音乐决不仅单纯为了娱乐,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音乐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那么,如何融入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  相似文献   

20.
"音乐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怎样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呢?教学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给我们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