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2.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涉入式采访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的一种新闻采访的手法。  相似文献   

4.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非合作型"采访对象开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青年记者》2006,(14):41-42
近年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记者被打被骂的暴力纠纷也时常见诸报端。当然,在记者被拒事件中,新闻记者采访遭拒更多的是以非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种新闻采访遭受软拒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对新闻活动的影响更大。“非合作型”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新闻采访学把采访对象分为“合作型”和“非合作型”两种类型,“非合作型”的采访对象,即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记者采访明确持不欢迎、不合作态度的人。面对记者的采访,为什么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呢?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通常是指记者不公开身份进行秘密采访或者化装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也是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一种常用手法。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出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  相似文献   

7.
所谓体验式新闻是指记者深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自体验采访对象、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采访方法,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报道事件和人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新闻宣传的最基础工作。采访是获取新闻的手段,是新闻工作的先导。任何新闻报道的产生都离不开新闻采访。不会采访的人是做不了记者的,而采访水平不高也做不了优秀记者,更别提写出有宣传价值的新闻报道。一、新闻采访的性质及其特点先有事实,后又新闻。事实永远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  相似文献   

9.
所谓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新闻事件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观察和了解新闻采访源,获取新闻事实的一种非常采访。  相似文献   

10.
乔一峰 《视听界》2013,(3):98-99
根据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记录式和介入式两种方式。记录式隐性采访是记者以旁观者、记录者的身份,在暗地里不动声色地进行观察、记录和采制新闻事件的过程。介入式是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件。隐性采访能够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但是隐性采访极易构成侵权,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11.
暗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采访方式由于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不会引起被访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易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层面,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记者采访可以明察也可以暗访,而暗访已被业内看作记者深入采访的一种标志。在信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12.
胡晨敏 《新闻窗》2013,(2):45-45
新闻采访是一门探究人的艺术,是对人的心理、本性本质、人性优点与弱点的揣摩、印证与对质。“新闻因人而生动”,我们借助于媒介,有助于我们去展现并揭示被访事件以及事件中的人。新闻记者追寻事件真相、探究心理的过程中,采访技巧是不可忽视的。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记者与受访者的沟通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权的界定与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要的工作方式,一般人都认为,新闻媒介及记者对于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任何事情,都有权进行采访。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记者采访遇阻的现象越来越多,记者因进行舆论监督性质的采访遭致暴打的事件也频频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因新闻采访侵害了被采访人的权益而被告上法庭,新闻单位及记者“败诉”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增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现有法律和新闻政策出发,对记者采访权的概念界定和具体限制作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闻行业在传播社会信息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采访活动数量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形式也愈加丰富。在社会大繁荣的发展形势下,新闻业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闻采访的重要力量—记者,却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现象,新闻采访中的冲突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此,本文将从非规范性角度下,结合记者采访活动实践,探析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证据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春 《新闻记者》2001,(3):47-49
去 年有一桩新闻官司颇为引人注目 :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因报道某酒店有色情活动 ,被酒店告上法庭(详见本刊今年第2期)。在庭审中 ,记者出示其当时采访的录音带作为证据 ,但法院认为该录音带系记者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偷录的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判决报社败诉 ,并赔偿原告损失1万元。这一案例 ,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新闻采访中记者偷拍偷录的采访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和辨析的。“偷拍偷录”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记者的采访过程 ,无非就是通过观察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等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解 …  相似文献   

16.
傅海 《新闻传播》2004,(3):61-62
隐性采访有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它作为显性采访必不可少的补充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知情权,特别是满足了一些显性采访难以了解的非常规事件的知情权。隐性采访可界定为一定条件下,记者不向采访对象公开自己的身份,不告诉采访对象自己的采访目的,通过模拟某种社会角色或以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接近新闻源,获取新闻事  相似文献   

17.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王华芬 《新闻前哨》2007,(7):117-117
为了不漏发新闻,媒体通常将各条战线分给记者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跑线记者很容易跑入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9.
记者采访是电视节目获取素材的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记者是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的主体,在采访过程中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经历者和体验者,是受众和新闻事件产生情感共鸣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洞察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新闻之眼。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常常面对的是紧急事件,需要处理很多紧急问题,如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控制能力缺乏控制力,采访内容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容易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记者采访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解决办法,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闻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新闻采访遭到拒绝的事件屡屡发生。深入探析采访对象的不合作原因以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每个记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