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趋势和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美国将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提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他们高度重视外语教育,制订了明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提供多样化的可选语种,大力推行双语教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执行科学系统的学业评价体系以及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给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改革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采用历史研究法,对美国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科学课程改革历程与成效进行了分析.此次课程改革以结构主义课程观为指导,主要经济资助来自联邦政府拨款的美国科学基金会,实际推行课程改革是各个高校和中小学组建的各种专业委员会.在1975年以后,美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课程改革尽管广为传播,但只是零星地分布.调查的结果显示: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课程改革只是部分地成功地达到政府和社会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3.
就历史和比较的角度而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的出台,吸取了课程发展历史经验,遵循了世界课程变革的基本规律,反映了我国课程管理政策的现实需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自身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都推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课程改革。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教育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一些重要的课程改革思潮直接指导和影响这些改革,成为历次变革的理论基石。如60年代的学科主义课程改革,70年代的人文主义课程改革,80年代的新学科主义课程改革等,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国际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两次课程改革。从 5 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末期为第一次改革 ,从 80年代初期至今为第二次改革。这两次科学课程改革都对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不过 ,由于冷战时期我国与西方隔绝 ,以及 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耽搁 ,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直到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才波及我国。而第二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 ,则从一开始就涌入进来 ,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球化背景。下面我们就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过程、经验与教训进行回顾与分析 ,并在论述当…  相似文献   

5.
综观20世纪以来的教育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总结为一部活生生的课程发展演变史。无论是哪一家教育流派,都是在借助课程的改革而影响教育,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的新教学、新科学运动,8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课程改革运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科学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竞相效仿的范式。系统性、整体性、衔接性是当代美国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它对我国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再到目前的八十年代,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兴盛到检讨与反思,到再兴盛的过程。剖析这种起伏发展的背景和原因,进而认识并评估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美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趋向、新特点,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将是不无启示和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严雪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110-114,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概述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美国发生的一场以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课程改革热潮中,以布鲁纳及其著作《教育过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术课程现成为运动的指导理论。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起点,到70年代初以失败而告终。纵观整个课程改革运动过程,其失败原因早已深刻地蕴藏在它的历史起因中了。(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着课程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竞相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中小学外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并进行了收效颇丰的外语课程改革,其改革具有如下特点:外语教育观念的转变颇大,对课程的重视度提高;开设的外语语种较以前更加丰富,并且随着形势而变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生动活泼,重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课程评价科学化;重视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比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科学定位外语课程的价值;出台积极的外语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外语课程指导框架;实施有效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外语的渠道;重视外语教师教育,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完善外语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色化学已成为我国21世纪中学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科学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美国新版教材《化学与社会(第五版)》,研究美国绿色化学教育的经验和优势,以探索出有效促进我国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教育研究领域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运动它的出现与这个时期欧美社会新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刻变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科学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欧美教育科学研究运动中一些突出的事件加以划分,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其显著的特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美出现的教育科学研究运动是现代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里的初次运用和实践,其所关注的领域和所争论的问题值得今天反思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中形成于20世纪初,它的兴起缘于工业社会对有技能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和二战后美国教育的新构想,它的发展响应了20世纪后期美国教育的改革,强化了美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战略。STEM高中在学校招生、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对我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adoption of general science courses in two Canadian provinces, Ontario and Quebec, during the 1930s. In Ontario, a few science teachers had followed the early general science mov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ritain with interest. During the 1930s, several developments made the cross-disciplinary, applied thrust of general science particularly appealing to Ontario educationists. These developments included a new deman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newed reservations about pedagogical rationales based on transfer of training, and a growing professional divide between high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scientists. Around the same time, scientists in the Quebec’s French-language universities were engaged in a concerted campaign to expand the place of science in the province’s francophone secondary schools. The province’s prestigious classical colleges, which were the scientists’ principal target for reform, privileged an inductive view of science that had little in common with the applied, cross-disciplinary emphasis of the general science courses gaining support in English-speaking school systems. In 1934, however, a popular American general science textbook was adopted in a workers’ cooperative devoted to adult education. Comparing the fate of general science within these two education systems draws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general science made inroads in francophone Quebec but had little influen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light of the growing support general science enjoyed elsewhere, we are led to explore why general science met with little overt interest by Quebec scientists pushing for school science reform during the 1930s.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美国物理核心期刊《物理评论》的创办背景.从物理学发展、科学期刊出版、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三个角度叙述了19世纪末期的时代特征.结合美国科学研究水平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说明《物理评论》的创办是美国物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中等教育的"大宪章"。报告的发布直接推动了美国中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和综合中学这种全新的中学模式的创立。作为该报告主要执笔人,卡拉伦斯·达尔文·金斯利的思想和实践对20世纪20-30年代美国中等教育的革新和综合中学模式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内学界鲜有关于金斯利在该报告形成和综合中学模式建立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本文基于较为充分的文献史料,从金斯利与综合中学创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他是如何通过一生的努力去推动综合中学模式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以期弥补这位综合中学模式奠基者被人"遗忘"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是60年代科学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蕴含着值得我国科学教育改革借鉴的丰富经验,如科学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科学课程改革具有系统性和配套措施;科学教育改革高度重视科学探究和科学教育的普及;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有大量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Using the insights of the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role of the science department chair in the reform of school science education. Using Bourdieu’s ‘thinking tools’ of ‘field’, ‘habitus’ and ‘capital’, we case study the work of two teachers who both actively pursu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One teacher, Dan, has been a department chair since 2000, and has actively encouraged his department to embrace science as inquiry. The other teacher, Leslie, worked for one year in Dan’s department before being transferred to another school where science teaching continues to be more traditional. Our work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hree crucial considerations for chairs seeking to lead the reform of science teaching within their department. The first of thes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reform-minded habitus, as this appears to be foundational to the capital that can be expended in the leadership of reform. The second is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wield power and posi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reform. The third is the capacity to operate simultaneously and strategically within, and across, two fields; the departmental field and the larger science education field. This involves downplaying administrative logics, and foregrounding more inquiry-focused logics as a vehicle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science-teaching dispositions—the latter being typically dominated by concerns about curriculum ‘coverage’.  相似文献   

19.
Industrial art education entered nineteenth century Massachusetts schools as an educational reform, but was not completely successful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Key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failure included, first, conflicting rationales used in advocating art education. Second, discrepancies between authoritative taste and early consumer choice in art reproductions threatened the power of reformers, notably Walter Smith. Third, differing assumptions about art among art specialist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compounded by growing distinctions between men’s and women’s sphere of action, made it difficult for teachers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process. Late twentieth century reform policies may also fail without recognition of multiple justifications, with over-reliance on top-down expertise, or with lack of attention to teachers’ beliefs and needs.  相似文献   

20.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教育发展战略体现出一些新特征,如强化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掌控和干预、强调学习者的就业竞争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这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教育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为全球竞争做准备;突出教育公平,在改革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关注STEM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