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吃"是近代汉语时期一个重要的被动标记。在动词"吃"语法化的过程中,词义是先决条件,句法环境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吃"语法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类化、语境影响和重新分析等。语法化研究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的”的语法化历程与语法化机制这两大问题:文章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分析了“的”的演变过程,指出结构助词“的”是由最初的指示代词“底”演变而来,其后又经历了从名词转化到虚化了的助词再转化到更加虚化了的语气词这个表义作用逐渐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研究“的”语法化历程后再着重分析总结出助词“的”的生成语法化诱因和机制,从而对其共时现象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它经过句法位置的变化,语义的变化,语音的变化等一系列过程,这些都是导致它的名词性表义作用逐渐虚化到只表语法功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倪世芳 《考试周刊》2014,(35):87-88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语语法教学的语境化,讨论了以往语法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提出了语境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倡课堂设计语境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江淮方言高频副词"一动"的语法化历程,发现"一动"是紧缩复句"一VP1就VP2"格式先经过连谓句,继而经过状中谓语句,接着经过VP1的泛化,最终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由"一VP1"语法化而来。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新分析、一次语境吸收、一次短语词化。这些都是在认知方式从"焦点觉知+焦点觉知"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附带觉知",再到"附带觉知+焦点觉知",在顺序扫描到整体扫描转向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动"语法化过程中近似格式和同路径语法化现象的类推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语义滞留原则的作用,语法化后的"一动"仍然有一些使用限制。  相似文献   

5.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因"的语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是古汉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最早用为动词,后逐渐演变为介词、副词和连词。和其它的虚词一样,“因”也经历了由实词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本文以历时的语言分析为基点结合共时的语言描写,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兼及词汇的语义功能。粗浅地论述了“因”的这一语法化历程,并粗略地分析了它的一些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其实"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其实"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包括词义变化、语境吸收、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得”从及物动词转化为助动词,是“得”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要演变。在这一语法化过程中,“得+谓词”语境是“得”语法化的句法条件;从“行域”到“知域”的隐喻作用是重要的认知基础;在语法格式“主语+助动词+谓词”的强大类推作用下,“得”语法化为助动词。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和现象。本文主要是以旁指代词"人家"为描写对象,着重分析它如何由偏正短语词汇化为名词,而最终又语法化为旁指称代词的过程,并从词义的泛化、语境的影响、主观化三个方面分析其语法化动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旁指代词"人家"的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1.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搭”作为并列连词和伴随介词在云南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文章先对“搭”的词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继而描写“搭”的语法化过程,认为“搭”在元代出现语法化的趋势,到了明朝,真正开始语法化并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搭”的伴随介词和并列连词的功能是由“搭”的“联结;连带”义基本上同时派生出来的,连动式这一句法结构是促使其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并使重新分析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论沂蒙名人文化在临沂“文化名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产生了灿烂的沂蒙文化。沂蒙名人文化是沂蒙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对于沂蒙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到沂蒙精神等的研究上,缺乏对沂蒙名人文化的宏观性的综合性的研究.尤其是对沂蒙文化名人的挖掘开发利用的应用研究基本是个空白。通过对沂蒙名人文化进行较综合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临沂正在进行的“文化名市”工程献计献策:一是以沂蒙文化名人为主题,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二是城市规划建设要以文化名人要唱主角;三是整合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吃"字从其基本意义"食"经过重新分析转化为一个被动标记,其语法化过程中渗透着句法、语义的相互作用,语用的因素如焦点等也对语法化过程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931年-2000年间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由"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的重心转移。以1960年为界,其之前的教育研究特别注重以教育哲学为基础的"学科本位"的研究,之后的教育研究则越来越体现出"问题本位"的研究趋势,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政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一部具有强烈张力和多重对话的浑厚之作。聚焦文本,回归文本研究的最初语境,在当时延安政治文化所规范的心理定势支配下,"贞贞"的诞生,无疑是对当时文化主旋律的碰撞和对国民性的警惕,文本中既鞭挞了解放区光明背后所隐藏的诸多不和谐现象,同时也大胆而深刻地披露了女性特别是受辱女性的生存困境,从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笔者基于语料库下比较了study and learn在书面英语中的区别,为了展示他们的搭配特征,本论文基于两个语料库:BROWN和LOB.研究发现,在书面英语中,尤其是美语中,study比learn更经常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学质量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教师的授课水平。在顺应全球化教育时代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的前提下,大学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发展。这次研究将大学教师定位在建导师(facilitator)的角色上,通过教师个人内在思想展现,以达到百分之一百的书本知识加上百分之一百的教师知识——百分之两百的教学效果,让教师和书本的作用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历时性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步入"青年怪圈",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等产生不良影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相对不足,尤其是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长期滞后发展,是这一"怪圈"形成和不断循环的重要原因。建议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推动农民工培训工程,加强企业在职培训,开发农村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等途径,从而打破"青年怪圈"。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受到关注。黄科安先生转换新的思维观念,挖掘新的价值内涵,并在不富足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去粗取精,大胆抛弃陈腐而失真的历史偏见,挖掘延安文学本身所饱含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从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两种话语”和“矛盾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作者在延安文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