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过一年级数学的教师大都会有这样的苦恼:"人人都说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简单,教起来容易,却不知道我们天天都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呢?一个班级有40人,一道有汉字的题目就几乎要重复讲解30遍呢""我们数学老师,首先要当语文教师,教学生识字""学生不识字,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做数学题"……由于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3.
过分地追求阳光,我们可能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阴郁;而当我们能真心放弃一些追求时,阳光会追着我们,赶也赶不走,但什么是该放弃的?一位教师真实的故事:现在,每个早上,看着太阳升起,我感到比任何人都幸福,异常地幸福,真的!但4年前,我从没想过,医生会在我的诊断单上写:有抑郁倾向,但真的我得了这个病,莫名其妙,工作12年教过8年毕业班的我,到了一所新学校竟然天天怀疑自己不会教了,天天捧着一本书研究、琢磨,每节课都变态地像公开课一样认真上。等发现不对劲儿时已经晚了,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焦躁、紊乱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把语文课教“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爱语文学语文,对语文着迷,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和向往。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全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谷元宜 《小学生》2012,(9):83-83
执教十余载,曾经对学生发出过无数次指令:"把课文读两遍!""把课后词语抄写四遍!""下午放学之前把课文背下来!"……哪个老师不是如此!试想一个班级的每一个教师都如此,我们的学生一天要在我们的压迫下被强制性地完成多少学习任务。现在想想真应该自我批评,教学中我们有问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吗?照顾到他们的感受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专语文教学"要从‘初中后'学生实有的语文程度出发,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然而,在具体教学中,人们却往往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的改进,忽略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的指导,从而导致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实际上"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会学".面对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信息量日益剧增的社会需求,中职语文学法的研究理应引起广大中职语文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童洪星 《教学月刊》2015,(Z1):70-73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引导”请各位语文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教别人学语文的人,我们自己应该有较高的语文水平,那么,我们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吗?当然是,但仔细想想又不是。我们的语文水平归根到底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多读、多写慢慢形成的。从教多年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即便把语文教师上课讲授的东西全部接受了,甚至消化了,也不一定能把语文学好。有些学生听课笔记做得很好、很详  相似文献   

9.
常常听到我们身边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行抱怨:教了那么多年语文,有时真是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其实,这些同行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困境。每当为完不成学校下达的"任务"而烦恼时,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抱怨的?抱怨归抱怨,我们还得面对现实,找到走出困境的正确方法。从我们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方法就是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跳出语文教语文",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能从思想上跳得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何谓"少教多学"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少教多学,变灌为导"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精心安排课前预习提前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经了解,多数教师也注重让学生提前预习,但  相似文献   

11.
"把课教活"是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语文教学论的哲学智慧。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课教活"仍然对教学富于启示意义。语文教师要做到"把课教活",就要积极建构趣味情境,让智慧思考走得更加深远;就要不断转换视角,生动活泼地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只有把握"把课教活"的哲学智慧,才能让语文氛围更加浓郁,让课堂智慧境界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主题解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如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学艺术的提升。而对于"教什么"的根本问题却视而不见。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连"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都不甚了了,还谈什么教学艺术的提升?可见,"教什么"远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明确了"教什么",才能做到学有目标、教有方向,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大面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来到我们实验小学,任意询问一个学生:"你们学校哪个老师教得最好呀?"他保准会把小胸脯一挺,自豪地回答:"我们学校的每个老师都很棒!"难道这是真的吗?我要告诉你:这在我们学校是确凿无疑的事.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是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而不愿做作文,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新课标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银川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崔峦理事长在大会上疾呼:"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课文只是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材料,即语文只是一种"载体"。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文只是"例子"。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实际上就是依靠课文这一"载体"或者说是"例子",来教学生学习语文。那么,"教什么"便成为让广大语文教师困惑的一大难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指出:"语文课就是用课文教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能,即教语文本体的知识、技能与策略。"因此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趣"在古文中有意向、旨趣、乐趣、情趣、意志等含义,"趋"有奔赴、奔向、追求、迎合、争取等内涵.当一个人满怀乐趣地去追求幸福,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卢梭说:"在希望得到这种最大的幸福的时候,其乐趣比实际得到它的时候还甜蜜一百倍;在等待的时候,其滋味比尝到的时候还好得多."身为人师的我们让学生感到幸福了吗?体验到做数学作业是一件幸福的事吗?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有价值、有意义吗?都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吗?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倡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广大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话、空话、套话可谓是"深恶痛绝",甚至于"口诛笔伐"之。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知我们是否反省过:学生天生就会说假话、空话、套话吗?  相似文献   

18.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07,(11):19-21
许多时候,我们在追问:语文教学激动人心的魅力在哪里?是课堂上昂扬的氛围吗?是,但不完全是;是师生滴水不漏的问答与对话吗?是,不完全是;是学生念出那些"成熟"的语言"作品"吗?是,也不完全是。新课程让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语文内涵更加丰富,有一点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学生语文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正>大教育家孔子云:"举一反三。"指的是能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这其实是不是一种迁移的力量呢?细细一想,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学习了无数的名篇佳作,可真正到了让他们进行习作表达时却往往还是空洞无物、乏善可陈。是他们学的文章不够好吗?不是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文采飞扬,让人回味无穷。是教师们教得不够尽心吗?不是的。教师们在课堂上犹如庖丁解牛,恨不得把每个字都揉碎了塞进学生的嘴里。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笔者曾在七年级学生中做过一项"我与语文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语文学习中,有78%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54%的学生为作业而苦恼,71%的学生把语文作业放在最后完成,38%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教师的最大的希望。可见,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