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杜甫《石壕吏》中的老妇形象和作者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历来有着分歧,并一直继续到今天。比如,有一本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关于《石壕吏》的教学资料上这样写着:“由于他(指杜甫)不可能看到人民悲惨生活的社会根源,不可能认识‘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统治集团昏庸腐朽酿成的战祸,  相似文献   

2.
《石壕吏》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但杜甫《石壕吏》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让《石壕吏》走出教材,多一些激发正能量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3.
杜甫《石壕吏》“如闻泣幽咽”一句,肖涤非先生在《阅读和欣赏》第四集中队为是“婆婆被拉走,公公不在家,丈夫又死了,所以那个媳妇就抱着孩子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因为声音不大,所以说‘如闻’。”在《杜甫研究》(下集)中,他还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一些《语文》课本及教学参考书,也认为是“老妇被抓走后,她的儿媳悲痛的哭泣声”(如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语文》参考书第五册)。  相似文献   

4.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5.
《石壕吏》教学实录宁鸿彬班级:初中一年级执教者:宁鸿彬授课时数: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师:请同学们看注解①,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  相似文献   

6.
叶峰 《阅读与鉴赏》2010,(6):51-51,46
教学杜甫《石壕吏》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诗句中究竟是谁在“泣幽咽”的问题.很快就引发了众多同学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7.
师: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九篇作品。 这节课,我们学习杜甫(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现在大家默读这首诗,参看提示、注释,读懂诗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周远喜 《湖南教育》2007,(10):39-39
杜甫的《石壕吏》,全诗篇幅不长,共24句120字,这首叙事诗刻画了一个凶暴蛮横、不可一世的封建差吏形象,课文除了“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两句正面刻画差吏的凶残,其他无一处是直接写差吏,细细品味,却无一处不是在刻画差吏的。这归功于《石壕吏》侧面描写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学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当然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算完了吗?未必。教学《石壕吏》,在学生读懂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老师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  相似文献   

10.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唐诗三首》,由《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组成。三首诗结构上都明显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技法。讲清楚这一技法,有助于理解三首诗在结构技巧,情感表达上的精妙。运用此技法作文,能避免“平铺直叙”的文病。  相似文献   

11.
戍(shù):防守边疆。……泛驻守某一地方。杜甫《石壕吏》诗:“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驻守在邺城)。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杜诗中这一“戍”字及“邺城戍”的全部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张一平《〈杜甫《石壕吏》中的老翁和石壕吏〉辨讹》一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逐一答辩,认为:"张文"认定杜甫写作《石壕吏》一诗时,府兵制"早已灰飞烟灭"纯属杜撰;"张文"强行把"老翁"二字拆分为"老"和"翁",并取这两个字若干个字义中的一个字义,来证明老翁必有六十岁以上是一种"不严谨、不科学"的治学态度;以历史史实说话,证明《石壕吏》中的石壕吏的确是一位法律的执行者,而老翁也的确是一个逃兵。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上,占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所写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文则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艺术展开全面深刻论析。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于: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乱后唐代社会现实,构成生动历史画卷。艺术上在继承汉魏乐府基础上有所独创,无论在人物的心理刻画,或场景气氛描写方面都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读了张德鸿同志的《关于<石壕吏>中的“孙母”问题》(载本刊80年第1期),颇受教益,同时也有一点不同恕法。“孙母”是实有还是“假设”,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并不完全是区区细节的追索,而关系到对整首诗的艺术构思是否有精微恰当的体察。从《石壕吏》的构思上看,有一点很特别,它基本上是一首对话体的叙事诗,除首尾八句外,中间部分其实全是对话,一面是差吏咄咄逼人的喝  相似文献   

16.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杜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都热爱祖国,关心政事,考察社会,体恤民生。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所以能以己之苦,度人之苦;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的《捕蛇者说》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写的《石壕吏》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从不同角度深刻地揭露了唐朝社会的黑暗。《捕蛇者说》通过永州人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血泪控诉,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官府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通过对“有吏夜…  相似文献   

18.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杜甫《石壕吏》的结尾。可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个最后,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独与老翁别”就是回味无穷的、绕梁三日的余音。咱们先算一算,老翁全家的人口:老翁、老妪,这是老俩口,是老一代。“三男邺城戍”,是  相似文献   

19.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杜甫《秋兴》第八首中的一联。一些较权威的解诗者都认为,这两句诗是全部倒装,即“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选》解释这两句诗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两首诗《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现行部编教材也分别编入了初中第四册和高中第三册。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两首杜诗时,几乎都把郭沫若同志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作为参考。但是在查阅和研读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这本书对两首杜诗的评论有许多偏颇之处。我也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