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接上期)(四)掌握修辞格之间的横向联系有些修辞在运用中容易混淆,使用时要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如比拟与比喻的区别,反问与设问的区别,比喻与借代的区别,对偶与对比的区别等。掌握这些修辞格之间细微的区别,在运用中就更能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①比喻与比拟的区别。首先,二者相比,比喻是“以甲喻乙”,重点在“喻”,本体和喻体联系的依据是它们的相似点;比拟是“以甲当乙”,重点在“拟(仿照)”,它不在乎本体与拟体有何相似点、相关点。其次,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比喻需以不同类的两事物的“相似点”为基础;比拟则根据需要直接把一事物拟…  相似文献   

2.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3.
先分析一下实际修辞教学中存在的疑难点问题.疑难点之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分.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格,运用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分清呢?关键是明确概念.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类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比喻是打比方,本体和喻体凭借相似点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的比喻,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含蓄地比较,它们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或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本体和喻体的多元化的运用,使人们进一步挖掘言语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了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5.
比喻和比拟是两种容易混淆的辞格,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甲乙两事物相比,除了相同点外,比喻和比拟也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故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辞格.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比喻和夸张的理解一般都囿于传统的认识,认为二者毫不相干。比喻跟夸张之间事实上存在着联系:喻体是相对于本体更为典型的事物,实质上起着放大本体相似点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夸张;间接夸张要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部分夸张中兼含有比喻。但作为修辞学上的两种辞格,比喻跟夸张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比喻(Figuration)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换句话说,比喻是两种不同实体的比较,它是重要的修辞(Rhetoric)手法之一。比喻通常分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两种。  相似文献   

8.
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关键,它主要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建立而产生,其产生的关键在于联想,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联想产生具体的相似点,对事物内部规律、功能等的联想产生抽象的相似,喻体事物之间的对比以及联系也能产生相似点。相似点的隐现除了受制于比喻本身,还与语境和接受者的知识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9.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所写的事物,类比是用同一类事物来描述说明所写的事物。比喻和类比都是有积极修辞意义的辞格,它们有些相似,但性质不同。例如:①那孩子很瘦,就像个猴子。②那孩子很瘦,就像他爸爸。两个例句都运用了辞格,使“那孩子”这个所描写的事物给人以形象、具体的印象。例①是比喻格,例②是类比格。比喻和类比究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别称是利用一个人们所熟悉的个别事物来说明解释另一个别事物,给予后者一个新称谓的修辞方式。这一修辞新格与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类似联想构建,都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借助人们的已知来说明未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变化上也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区别是:别称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相同的同类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别称中的两项事物都只能是个别事物,而比喻中的两项事物则不受此限。明辨别称与比喻的同异,就可以避免辞格应用与辨析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类似联想是由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而展开的联想。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客观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径渭分明、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有些时候两个事物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本质上却有着某些相同或相通之处,即事不同而理同。类似联想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特征是要借助人的感情因素,并且要以比喻为基础。换言之,修辞中的比喻方法实际上就是类似联想的外在形式。用联想方法叙述描写事物,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呆板事物生动化。有些文章甚至通篇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足见其佳妙。…  相似文献   

13.
由于象征和比喻都是通过别的事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把事物形象化,所以有些同学往往把它们混淆。其实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1.它们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采取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说法,读者可以通过象征物去理解抽象的意义,即托意于物。实际上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描绘的事物人格化,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如高尔基的《海燕》具体描绘海燕这一形象,从而象征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比喻是指在描绘事物或…  相似文献   

14.
比喻摭谈     
比喻愈是引进差异巨大的事物愈产生奇妙的效果,评价一个比喻,只有贴切与否之分,而没有科学上所谓正误是非之别,所以说,比喻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使用“比喻”的心智运作过程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它们的共同点,让我们在打比喻时灵光一闪之间对事物达到一种新的洞识,要使比喻有所阳新,首先要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其次要善于联想,第三,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文章记叙的事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有的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写实在的事物加上联想,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更深刻,更能感染人。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有三种情况:一是类比联想。由于对某种事物的感知或追忆,引起了在性质上、形态上和气质上与它相似的事物的追忆,这种表现手法谓之类比联想。运用类比联想必须确切地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使之产生真实可信之感。  相似文献   

16.
“比喻”在词典中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我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构成比喻的因素有三个: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象”、“是”等词)。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构成比拟的因素,也有与比喻相应的三个:本体(拟被比的事物)、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拟词(体现拟体动作、性状特征的词语,移接在本体上,使本体获得拟体的特  相似文献   

18.
虚喻的理据及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虚喻,实际上是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特性这一标准划分而来的。虚喻是以情理之类虚性对象去比拟事物之类具体对象的比喻。其理论依据在于:1、虚幻的对象是大量存在的;2、比喻是艺术的联想;3、比喻是比较的一种形式。适合想象力异常丰富者的需要,长于表达灵动跳跃的思想是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9.
“比喻”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得特别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文章增色不少。《诗经》中所说的“诗六义”之一的“比”就是指比喻的意思。多年来的教改经验使笔者深深感受到,恰当的比喻在生物教学中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比喻与非比喻广东丰顺县一中刘柏青在本体与喻体之间,用“像、仿佛”等比喻来表示比喻关系,是明喻的辞格。但并不是凡出现这些词语的就一定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条件是:①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②两者必须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是判断是不是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