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寓言”、“重言”是《庄子》一书的主要表达方式。寓言取材广博,借助一切外人外物来论“道”,占全书的比重最大。重言是包含在寓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两者均以“藉外论之”为手段。重言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角的寓言,包括传说、历史中的人物及作者虚拟的得道之人和普通百姓。形式上大多与对话体和语录体相仿,主要通过刻画他人言行而取得“真实”的效果,占全书的7/10。寓言、重言的使用,体现了《庄子》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寓言”是《庄子》一书的表达方式,“重言”和“卮言”都是“寓言”。“重言”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式,“卮言”概括了“寓言”的特点。从思维发展的深层原因上看,庄子选择“寓言”的方式来立言达理是由战国时期诗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特点所决定的。《庄子》的寓言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同时理性精神在逐渐增强;“重言”反映了《庄子》的理性精神,“卮言”反映了《庄子》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3.
先秦寓言文学是很发达的,作为诸子散文之一的《庄子》,就有不少寓言,它的意义是很丰富的,也是很复杂的,具体分析这些寓言的思想意义,是从文学角度研究《庄子》及其寓言的重要工作。本文浅谈一下《庄子》的寓言。 一、《庄子》的作者,为什么爱用寓言? 庄子及其后学,为了宣传他们的观点,写了不少文章。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为了使自己的言论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很重视“藉(借)外论之”的方法,即使用寓言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5.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文章堪称独树一帜.他很少从正面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而是擅于运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漄之辞”的形式,借助形象和故事来寄寓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即寓言论“道”.具体而言,《庄子》中“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的论“道”方式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显著特征:“不言之辩”,《庄子》寓言论“道”的独特话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寓言悟“道”的不二法门;“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庄子》寓言论“道”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7.
在“言”与“意”之间──评阮忠的《庄子创作论》戴学青庄子的思想与文章在思想史与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惜历来研究庄子的书与文大都从哲学的角度阐释在于的思想──“意”,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他的语言表达形式──“言”,这也许是“以其人之道还...  相似文献   

8.
一"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籍外论之。""籍",即"借",郭象说:"言出于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庄子》洋洋"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其实早在《墨子》中就已见寓言这种文体,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寓言体,虽不是庄子首创,但《庄子》却是这一时期,这一文体成就的  相似文献   

9.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主要以“三言”即寓言、重言和卮言为言说方式来说理,用卮言统率寓言、重言,传达深邃的哲学道理,以虚传虚,含蓄有味。“三言”说理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思想还是教学内容、方法乃至教学语言方面都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部《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言日出”。(《寓言》)他所说的“寓言”包括一切神话故事;其“重言”是假借某些历史事件和传说的人物(多为假托);其“言”是随机应变而寓有深意的话语。通而观之,三者均为假借人物故事来表达理想的,实际都应看作寓言。 《庄子》寓言丰富而艳丽,主要是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战国时代,社会上流行一种讲寓言的风气。当时人们在各种场合,想要说明问题时,常常借助寓言来表达,尤在外交场合,这样的情况更多。比如我们可从《战国策》中,看到各国大臣和游说之士,都能随口说出一则寓言,以表达各自见解,如“鹬蚌相争”和“狐假虎威”等故事,写得都很生动,意义也很深刻。庄周和屈原一样,同是在楚国文化肥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荆楚秀丽的山光水色陶冶了他酷爱自然的天性,为他的文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古朴的民族习尚也深深地影响了庄周。据《楚文化史》记载,古代荆楚之地巫风盛行;这楚地巫风及其神奇迷离的浪漫主义手法也被庄周吸收而使之成为寓言材料,以表达其玄妙的理想。因此《庄子》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寓言故事见长。其浪漫主义特点和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在语言和结构方面的形式美等,皆成为其独特之处。 《庄子》寓言不是对现实的直接描述,而是从否定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12.
寓言故事一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常常是有所寄托,有所比喻。《庄子·寓言》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讬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所以《史记·庄子传》说:“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总是通过寄托与比喻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特别是某些不便于直接说出来的,或者是比较深奥的道  相似文献   

13.
庄子书中多借寓言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虚静"的审美心胸,"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行为表现,"解衣般礴"的审美自由精神这三点是庄子的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庄子是借助对绘画美学思想的阐释来完成他对艺术之道、艺术人生的追求。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美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六朝山水画的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庄子》文中的“三言”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寓言、重言、卮言的区别、在内七篇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及“三言”不同的表现特点,认为在阐述庄子思想时,“三言”各有其独立作用与地位,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成为庄子文章主要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庄子》文本,论证了"三言"中的"重言"、"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相当于今天的寓言文学艺术;"卮言"则指庄子寓言文学"无心"、自然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文体和艺术特征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主张"三言"是三种表现手法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表现出鲜明的隐喻特色,其所采用的“寓言”、“重言”、“卮言”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一种隐喻言说。庄子运用隐喻言说的根源乃在于其对“道”那种既“不可说”却又“不可不说”之哲学悖论的深刻洞察和成功超越。庄子哲学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其文本的解读需要采用直觉而不是逻辑的方法,也决定了庄子文本具有浓厚的诗思融合之特质。  相似文献   

18.
笔者已撰文论析庄子的人格特点,并着重指出;“庄子的实际人格不全是他的大道理论下理指人格的实践,这就是庄子人格困境之所在。”①但对庄子人格困境的表现形态、庄子自身的理论衍化,对庄子入格实践带来的困惑等问题,并未展开论析。现拈出“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庄子矛盾的心理层次”来说明庄子人格困境之具象,拈出“庄子理论衍化的自身团结”来探讨给庄子人格带来困惑的自身理论根源。一、走出人格困境:庄子的心理防御机制《庄子》一书描述了三种主要的人格类型;合乎大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人格;安排去化、任物自然、绝对消…  相似文献   

19.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解庄的金钥匙——《庄子》“三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三言”即寓言、重言和言。本文认为,要打开庄学的大门,必须从弄清庄子的“三言”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