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夏作为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先秦儒家简帛的不断出土以及对早期儒学发展的重新认识,子夏的贡献更显突出.子夏对儒家的创立以及早期儒学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子夏对"六经"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使他在儒学经典的传授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殊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子夏独具特色的思想,使他成为早期儒学"务外"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子夏的思想溶入到三晋文化之中,对后来处于三晋文化圈中的荀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子夏是孔门私学中"文学"科的杰出弟子。孔子对子夏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子夏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孔子对子夏的数度告诫与发展预测;三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面培养子夏的文学才能。此外,子夏与同门弟子之间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4.
卜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战国时代魏国的儒学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创立了三晋儒学。卜子夏的儒学教育思想包涵有:师者有兼才、有教无类、以德育人、博学而笃志、循序渐进、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等观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孔门弟子一向积极用世,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事实上,孔门中也有很多弟子未曾出仕。如颜回、闵子蹇、原宪、公析哀、子夏、子羔、子我等。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不利于或不适合出仕,加之各人个性上的特点,有好几位弟子主动选择了不出仕。另外,孔子本人考虑到几位弟子的个性特点,反对他们出仕。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赵国诸子思想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诸子可称为诸子中的“巨子”级的人物。荀况、慎到、公孙龙等人,还有其他兵家,纵横家等。这些赵国诸子的思想主张,大多具有法家或兵家的思想倾向,几乎看不到有鲁文化中的仁义礼让、温柔敦厚的纯儒家理论。以往学者虽然肯定了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但忽略了对于涌现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赵文化原因的探讨。从赵文化的二重性,“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三晋是法家的策源地,赵文化的实用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赵国诸子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我校历史与文化学院张有智教授撰著的《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一书 2 0 0 2年 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 2 6万字 ,主要由夷夏篇 :法家文化形成的土壤 ;宗族篇 :法家文化形成的政治背景 ;法家篇 :法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等篇章组成。关于法家思想及其起源的研究 ,古今中外著述颇丰。该书另辟蹊径 ,以三晋文化为切入点 ,运用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三晋地区与周边地区相比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研究方法 ,对三晋社会与法家文化形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中国地大族多 ,文化形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三…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子张对先秦儒学发展史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子张的生平经历。本文对子张的姓名、生卒年、入孔门时间、在孔门求学期间的表现以及孔子去世后子张的去向等内容进行了考证,认为子张对孔子仁学的独特理解与"儒分为八"、"子张氏之贱儒"的出现、墨学的产生存有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利于儒学门庭的确立得力于子贡、子路、冉有等弟子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其学说思想的最初流传则应归功于子夏、子游、曾子三门人的努力。但此三门人于儒学的传衍方向亦有所不同。大体言之,子夏较多地担负和完成了承传儒家经典的事业,子游较好地承继了儒家礼教的传统,曾子则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理论观念上继承并初步发展了孔子儒学。  相似文献   

10.
为考察子张对先秦儒学发展史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子张的生平经历。本文对子张的姓名、生卒年、入孔门时间、在孔门求学期间的表现以及孔子去世后子张的去向等内容进行了考证,认为子张对孔子仁学的独特理解与"儒分为八"、"子张氏之贱儒"的出现、墨学的产生存有极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