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的诞生与发展在新闻传播领域一直在印证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电视、报纸出现的新闻事件,最初都来源于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网民习惯于利用互联网的匿名、交互的特点,发布信息,揭示真相。这些信息容易引起网民群体的关注,在形成网络集合行为以后,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值得传统媒体报道的新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队伍的壮大,网络信源新闻正在崛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上海中心城区进行问卷调查( N=449),对网络病人的互联网健康信息使用与满足状况以及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的疾病自我诊断和医疗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运用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的网民比例远低于美国;搜索引擎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健康信息获取工具;网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总体满意度较低;互联网健康信息对网络病人自我诊断的影响较大,而对网络病人医疗决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上,有些信息是不负责任的攻击诋毁、逞一时之快的情感宣泄,这些信息纯粹属于个人出气,没有社会普遍意义,网民们不会追捧,不会形成网络热点。而那些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网民共鸣的信息,则很有可能成为网络舆  相似文献   

4.
谭砚文 《青年记者》2023,(24):101-103
互联网“计数”与“量化”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发起的对网络活动与网络行为等的计量行为。本文考察1995—2005年间主导性互联网平台论坛和博客的量化规则发现,互联网计数的初衷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一方面,计数让网民获得网络体验感与参与感;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计数管理网民,维护网络平台的秩序。互联网计数的发展折射出中国互联网早期的经济史、治理史和网民使用史,为丰富互联网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很大相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其言论空间的空前扩大。众多网民使用互联网的自由性同样体现在通过网络传播言论信息的自由性。网络言论信息传播经历了从单纯转发传统媒体的言论信息到原创性地登载签约评论、特约评论和网友来稿,从借鉴传统媒体的言论传播到适应新的传播特点而日趋个性化的快速发展过程,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确立网络言论信息传播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6.
刘涵 《今传媒》2016,(6):30-32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高速发展,在带给广大网民便利的同时,也为部分网民及组织实施网络侵权,乃至破坏网络生态安全等行为提供了平台和渠道。目前,网络有关隐私泄露、造谣中伤、人身攻击、以假乱真等问题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严重损害网民合法权益。网络侵权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本文将根据网民举报的侵权信息,简要梳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网络侵权信息的具体类型和典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互联网企业、服务商、技术研究者、媒体机构、普通网民等多方力量联合治理网络侵权信息的策略和措施,积极营造开放、规范、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诞生以来,互联网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以及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等特点,为传媒和受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平等而富有活力的交流平台。传统传播学理论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收者的被动地位已经改变。网络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并直接参与到各种热点问题中来。这一角色逆转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自从网络这一新的传播媒介诞生以来,互联网不受地域、时间限制,以及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等特点,为传媒和受众之间搭建了一个平等而富有活力的交流平台。传统传播学理论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收者的被动地位已经改变。网络传播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并直接参与到各种热点问题中来。这一角色逆转成为我们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重要网站的崛起,网络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网络传媒的虚拟性,网络容量的无限性,致使大量的新闻信息通过互联网爆炸式地早现在人们面前。在大量新闻信息中,网民如何找到自己关心的新闻和信息,网络编辑如何使自己编辑的新闻和信息吸引网民的“眼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编辑的标题制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建设初期,有位学者对互联网有过这样的担忧,“大量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现实世界丑陋现象在虚拟世界的映射,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网民的理智在匿名下失控,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蜕变,网络监管的缺位使丑陋现象愈加升级”。一度社会上纷纷感慨:网络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服务,而如果运用得不好,则会产生消极作用,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人们看到它积极~面的同时,表现更多的是忧虑.  相似文献   

11.
透析人内搜索的创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诗敏 《今传媒》2009,(12):108-109
人肉搜索最早诞生于猫扑网络社区,表现为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网络社区成员与普通网民之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大规模的网民参与和互动推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顺畅搜索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心 《今传媒》2010,(4):59-61
综合门户网站,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提供者,以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简洁实用的便捷性,备受网民青睐。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网民对综合门户网的页面浏览量最高,占所有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把关出现新的特点。网民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仍要面对选择有效信息的问题。因此,网络传播保持良性发展,仍需把关人。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作为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对的文明和伦理问题.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冲突、信息欺诈与信息垄断、数据爆炸与个人隐私、自由的边界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今,网络用户数量庞大,网络社会具有复杂性、全球性、虚拟性,给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且带来新的挑战.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和组成单元.网民应网而生,有什么样的网络,就有什么样的网民;网络因网民而兴,有什么样的网民就有什么样的网络.  相似文献   

16.
为鼓励广大网民踊跃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首都网络文化品味,在成功举办首届网络小说创作大赛的基础上,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二届网络文学艺术大赛暨网络新民谣创作大赛于6月12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大众视线     
<正>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8年社会蓝皮书,书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年轻网民情绪容易走极端,导致"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2007年,"网络暴力"现象有升级的迹象,当"网上谈兵"不足以发泄不满时,他们甚至将之转化为现实的暴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事人进行骚扰、声讨和追打,报告认为,"网络暴力"现象反映出网民们的道德自律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孔德轩 《视听界》2010,(2):113-113
互联网主持人的出现是网络人性化服务的一种体现,使网络向更加人性化的互动世界迈进。网络主持人为网民节省大量的时间并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传递给网民感兴趣的信息,成为网民遨游信息海洋的导游,让网络成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媒体。网络主持人担当的是“信息向导”和“话题操盘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垂直网站与垂直搜索引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垂直网站的由来 在谈及垂直网站时,还得从水平网站说起。水平网站,也就是综合性网站、网络门户。它是集合了多样化内容和服务的 Web网站,目的是成为网民浏览的起始页面,成为网民上网的大门通路,同时也能满足网民在互联网络上对信息和服务大部分的需求。它们的特点是信息全面、资源丰富、覆盖面广阔,但不深入。在 1999年以前,互联网是水平网站的时代。以国外的 Yahoo、国内的搜狐和新浪为代表的网络门户曾吸引了大多数的网民,成为网民的必经之路。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处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初期,人们 (尤其是国内的网民 )的网络知识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快速提升,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购物、娱乐到获得信息,从交流沟通到参政议政,都有网络的影子.网络能否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以至最终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决定权掌握在广大的网民手里.因此,网民一定要学会善用,善待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