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安臣是一位绝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中国首位使节的美国人。对于蒲安臣以及蒲安臣使团,以往一些学者从阶级斗争的角度予以批判。然从新史料中发掘新意,对蒲安臣使团应予以新的认识和评价——蒲安臣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沟通了中西间交流和往来;促使了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向近代外交礼仪制度的转变;也为清政府赢得了十几年的太平岁月。  相似文献   

2.
1868年2月,以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出使有约各国,4月抵达美国,7月28日,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一项由西华德起草的《中美续增条约》(共八条),即“蒲安臣条约”. 对于“蒲安臣条约”,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褒贬不一.大体上说,1949年建国前,从华工在美利益和互惠对等原则出发,对这项条约基本上是肯定的.如梁启超、肖一山  相似文献   

3.
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Burlingame)是在中国实施“合作政策”的关键人物。由于他在实施“合作政策”中,“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从而赢得了清政府愈来愈多的好感和信任,以致委派他“充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出使美、英、俄等国。蒲安臣出使欧美各国及《蒲安臣条约》的签定,标志着“合作政策”取得了“成功”。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对“合作政策”的成果、《蒲安臣条约》进行研究,而对蒲安臣实施的“合作政策”背景、情况及实质却论述甚少,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关于自由移民的条款,它在特定历史时期解决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劳工的需求.与此同时,<蒲安臣条约>在签订方式、条约内容与实际运作方面的特点,无可避免地为19世纪后半期的排华风潮种下了隐患,并最终致使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第二个外交使团,不少人认为是1868—1870年间出访的蒲安臣使团,其实不然。1866年清政府曾派出斌椿使团访问欧洲各国。 1866年2月恭亲王奕訢上奏朝廷,乞派使团出访。其理由是,“查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因此亟需”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恭亲王此时上奏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60年代,美、英、法、俄四国为维护和扩大其各自在华利益,采取了对华问题上的彼此协商的"合作"政策——支持清政府、维护列强在华特权、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蒲安臣在将"合作"由想法变成现实政策中发挥了"助产士"的重要作用,且将"合作"政策倡导、推行开来,成为西方国家对华的一致政策。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将使西方各国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所以"合作"政策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7.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8.
华侨史视野下的"蒲安臣条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强 《历史教学》2003,79(11):22-26
对于"蒲安臣条约"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华侨史的角度来审视其对清代侨务政策、华工入美、近代留学生及美国"排华"等重大事件的客观影响,重构其在这一视野下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9.
王建华 《历史学习》2001,(11):26-26
不少人认为蒲安臣使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其实不然,在此之前,1866年清政府曾派斌椿使团随赫德出访欧洲。  相似文献   

10.
清朝国旗考     
清朝国旗的制定与近代新式海军的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1862年底到1863年初,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筹建了一支由阿思本率领的舰队,英李泰国“建议采用一面绿地,有两个交叉着的黄条的旗子作为中国的国旗”。恭亲王奕訢于1862年10月“通知外国公使们说,一面三角形的黄旗,上面绘着一条龙的,已经被用作‘中国的官旗’,所以一切中国兵船都悬挂这面旗。”这种三角龙旗实际上还是船旗。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载“同治五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系为雇船捕盗而用,并未奏明定为万年国旗。”实际上“初定中国旗式”的年代应推前到同治元年,当时清政府并不懂得国旗与船旗的区别,故混称“官旗”。1868年,清政府派出以美国人蒲安臣为首的中国使团到欧美各国。蒲安臣也自制了一面“国旗”。据志刚《初使泰西记》记载:“蒲使  相似文献   

11.
韦英 《考试周刊》2008,(1):233-234
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下,中日两国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带着不同的目的分别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向西方派遣了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尽管面临的形势大致相同,但两国使团在考查内容、出使目的及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本文试图对这些差别作一对比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祥在洋务运动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清朝新外交政策的真正制定,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对外结好,对内改革,借西法自强的外交政策。要请设立总理衙门和京师同馆,积极倡导购买洋枪炮舰和创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最先认识到西方设议院的好处,坚持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首但是以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西方各国,协助奕訢振兴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1875年(光绪元年)以后,出于国际交往的要求,清政府开始向外国派驻使臣,至1911年为止,先后驻使的国家有十四个。每个使臣均任用了同文三馆(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以下简称京馆、沪馆、粤馆)学生若干人担任翻译,他们与使臣一样,任期为三年。这些出任翻译的学生中,有的后来升为参赞、出使大臣等。截止1911年止,同文馆学生崭露头角的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出使过程中,使臣的个人因素固然与成败摆脱不了干系,但清政府外交体制的不适合时代潮流也是重要的原因。个人功过也好,历史成败也罢,通过研究此次外交事件,了解当时清政府的外交特点或许才是历史学习的应该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全民 《历史学习》2003,(12):31-31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总理衙门建立以后,清政府任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A.戈登B.华尔C.赫德D.蒲安臣参考答案为C。表面上看,此题选赫德是正确的。但这一答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总理衙门建立后清政府任命的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是赫德。事实上,赫德是第二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61年1月20日,适应西方列强设立专门外交机构以加强中外交涉的强烈要求,在奕讠斤等人的奏请下,咸丰皇帝批准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海关总税务司就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负责购买军火及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近代国际社会,外交近代化成为晚清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晚清外交的变革过程中,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觐礼之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一觐礼就是各国使臣觐见清朝皇帝的礼仪。与近代西方国家对等外交体制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华夷世界体系中,作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与被视为蛮夷的周边王国维持着一种宗藩关系,并通过朝贡制度体现出来。在19世纪的西方使节制度中,觐见国主、亲递国书是一项平常的外交惯例,觐见过程中,使臣以三鞠躬为礼。但在中国的朝贡制度中,藩属使臣…  相似文献   

17.
华侨是指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中国公民侨居外国,古已有之,可以远溯到秦汉时代。但是,在唐宋之前,侨居外国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为“唐人”、“中华人”等。清末,海外的中国人又有“华民”、“华工”等称谓。1878年,清朝驻美国使臣陈兰彬,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把中国寓居外国的人称为“侨民”。1883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正式使用了“华侨”一词。1904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折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营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中国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唯一获胜的一次战役,指挥这一战役的就是清朝将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迫使清朝政府屈服,第二年4月。侵略军北上大沽口,与清政府谈判。当时,英法舰队在大沽口外耀武扬威,但清政府不修战备,军无战心,英法见此,迫使谈判破裂。5月,悍然向大沽口发动攻势,轻易地攻占了炮台,接着直扑天津。这时清政府慌了手脚,赶紧派使臣与英、法、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朝鲜逐渐开国和中朝问订立了一系列贸易章程,两国间开始互派常驻使节,并且天津海关与朝鲜使臣、统理交涉通商事务衙门、驻津大员间收发传达着往来的外交文书,表现出正处于近代外交通商关系制定的过渡期的清政府和朝鲜之间,极具时代特色的既相互矛盾又带有双重性的“两截体制”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参与了有关清代中琉关系的档案整理,接触到不少的清廷档案,这些档案有的是皇帝亲自朱批的。这些资料,对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中琉之间的友好往来,无疑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笔者在整理这些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在清代的中琉友好往来中,也曾经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清政府在处理这些事件时都比较慎重,能从维护中琉的友好出发,体现了对琉球的优惠和保护。本文根据清宫中有关的档案资料,试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惩治使琉球的违纪人员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六月,清政府派出以钦差正使全魁、副使周煌率领的大型册封使团出使琉球,他们带着皇帝的册封诏敕和赏赐该国王的礼物,分乘两艘木船从福州出发。二十四日,当一号使船驶达琉球属地姑米山(今久米岛)洋面时,遭受台风袭击,船破货失,蒙当地国民的搭救并护送到琉球。该国按照惯例,除供给衣食外,还赠送白银5000两,随船兵役136人,人均分得36两7钱。因传闻上届册封使船的兵役每人曾得到琉球国王的赠银128两,因此管队陈国栋便想通过使臣的出面交涉而获得同以前一样的银两,遂带领兵役、水手、工匠等到使臣的住所公馆禀求,遭到拒绝,陈国栋便与兵丁翁元、黄登等人借口“使臣不加怜恤”,扣住伙食,不让全体人员吃饭。后经使臣派员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