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2.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3.
“文责自负”,顾名思义,因文章内容而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或法律后果,其责任由写文章的人来承担,与出版单位无关.乍听起来,做编辑很简单,责任范围划定,清晰明确,你投稿,我刊登,双方合作,多么轻松明白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5.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想起这个题目,缘于多年前的一件事:领导交办一件具体事务。事办结了,汇报后领导对效果并不满意。他在分析具体原因后告诉我,做事情,不能停留于“做”,也不能满足于“做了”,更要追求于“做好”。这番话,在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0 没想到我最后一班岗是在我国最老的出版机构度过的。1978年,由于偶然的机会,我被任命为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兼总经理(党内职务为领导小组组长)。我因此有幸能在这个近代中国起过重要启蒙作用的出版社主持工作达四年零四个月之久。回头一望,做过的事是何等的少呀,没有做、来不及做或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却很多很多。此刻,静坐沉思,好象还有几桩小事值得记下来,虽则不免有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之议,但作为给自己最后一班岗留个记念,还是把它写下  相似文献   

8.
张世福 《网络传播》2005,(10):16-19
“我就是喜欢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这最能引发我的兴趣与雄心。”  相似文献   

9.
西延行思录     
我曾徒步340公里,采访西延铁路(西安至延安),发表纪行报道17篇,获得了铁道部1991年度全路好新闻一等奖。事隔几年我发现,那次行动并未因获奖而结束。我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使我在新闻工作中受益良多。 做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 在法国留学时,一位老师曾说过:“一个新闻工作者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一件震撼世界的新闻,但至少应该做一件令自己难忘的事。” 我之所以选中徒步采访西延铁路这个题目,是由于西延铁路那时就要修到延安了。这条历时二十年、几上几下的铁路,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延安人民渴望铁路的迫切心情,有了铁路的老区人怎样脱贫致富,还有那些在山里一干就是十几年的铁路工人,都强烈地吸引  相似文献   

10.
获“韬奋新闻奖”,我是愧领殊荣———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能说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甘做“傻”人回想这些年来,我所做的,归结起来,不过是实践着一句话:“一生交给党安排”。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我想,“一榜定终身”,对外广播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了。说也奇怪,好象跟对外广播有缘,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项工作了,一干就是三十五年,直到现在,马上就退休了———真的干了一辈子。在英语部,差不多什么“工种”我都干过:来信、专题、新闻,也客串干过时事。在新闻…  相似文献   

11.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做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2.
我做了多年宣传工作,写稿却是从1986年开始的。“格子”刚“爬”上不久,竟着了“迷”。本来,搞新闻报道属我业务范围内的事,上班写稿无可非议,由于工作的繁忙和办公条件的限制,我不得不把90%以上的稿子放在业余时间来写。常常是写到凌晨两三点钟,第二天仍然照常上  相似文献   

13.
“难以置信!除了童话,我找不到任何其它字眼儿来描述开幕式。中国做了一件极棒的事,在很多年之内都将难以被超越。”  相似文献   

14.
行云 《河北广播》2001,(2):18-19
河北经济广播电台全天侯直播节目开播之时,我做了新闻节目《北方快车》主持人,说是主持人,其实较之新闻播音员最大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由录播改为直播,节目设置,编排基本是值班主任的事,虽然我也参与节目编排和采访,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会儿我的角色充其量应该算是“新闻直播员”,五年后,《北方快车》节目设置了一档新栏目《新闻快餐》,以节目主持人为核心,以今日事,紧要事,突发事,有趣事为采访主题,在贴近百姓生活上做章,这次我才真正做了一次新闻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是经过严密的程序产生的,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审核。中国新闻奖的审核程序始于2014年,到今年整整十年。一件事坚持不懈做十年,不那么容易;反过来说,十年坚持不懈做的一件事,一定非同一般。一我有幸连续参加了八年的审核工作。今天,如果有人问,这项工作有什么必要?我的回答是守护“两个尊严”:最高奖项的尊严,新闻职业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桂希恩现在最希望的是谁也不理他,“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时间不多了,最好也别干预我,让我把我该做的事多做一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写稿是一种劳心费力的穷潇洒,或说写稿是为了挣稿费、图名利。我却认为,它是一种难得的享受。1960年初,我在上大学时就喜欢上了写稿。记得第一篇习作刊登在当时上海的《支部生活》上,写的是班里的一位党员助人为乐的事。虽然是只有“火柴盒”那么大,但那份惊喜与激动使我与爬格子有了缘。很快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了,后来我又调到了贵州大三线,慢慢地因工作的繁忙把爬格子的事就丢掉了。直到后来,我所在的中国振华公  相似文献   

19.
我和“档案”是有一些缘分的。小的时候 ,我便对家里藏在衣柜隔层的那些条据、证件和印章之类有着兴趣。做会计的叔叔家中 ,屋梁上总是悬挂着一摞厚厚的簿册 ,说是要“六十年不烂账”。父亲热衷于《覃氏族谱》的修纂 ,总是提示我们在关键时候别忘了祭祖。当然 ,那时候我连“档案”一词也还不曾听说。可有件事 ,“档案”留给我太深的印象 :她 ,一个天分极高的同窗 ,虽有全县女状元的成绩却因档案丢失落榜以至抑郁而终。因此我对“档案”开始变得敏感 ,次年便以第一志愿填报了川大档案专业。虽未如愿 ,却在湖北大学毕业时成为第一个留校参与创…  相似文献   

20.
昨天发生的事今天就成为历史。时光倒回到60年代中期。为求生计,我初中未毕业而放弃学业,走入招工行列。却因父亲的事,“政审”屡不过关。后来,终于进了省蛇纹矿,身体与脑子在矿山的风雨中陶冶,成为业余撰稿人。1975年,省化工系统实行劳动力内部调整。我被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