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张,强调不要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要重视民族的史学遗产,要切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在他所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卷》中,他提出了诸多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创见,并尝试运用史学文献的资料阐述理论问题,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中国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白寿彝 (1 90 9~ 2 0 0 0 ) ,字肇伦 ,又名哲玛鲁丁 ,回族 ,中共党员 ,中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缅怀白寿彝先生的学术业绩时 ,首先有一个问题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 ,那就是 :一个史学工作者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学术事业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从而为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做出贡献 ?白寿彝先生 70年学术生涯所积淀起来的历史教育思想 ,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教益和启示。“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 ,是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应当引起每一位关心中学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深…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在史学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白寿彝先生强调历史文学的文字表述,重视传统史学著作中对语言和战争中的描写;对历史文学语言的文字描写烦简问题、对历史著作中以文见史的问题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对历史著作的通俗化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意见。白寿彝先生对于历史文学的观点于当代历史学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适值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瞿林东教授所著《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一书的面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下引此书仅于文中注明页码),自是对这位本校杰出前辈的最好缅怀。此书是作者选录数十年来学习、体味老师白寿彝先生(1909—2000)道德文章之心得体会的结集,依主题编次为通识和器局、治学道路和学术风格、关于《中国通史》的编撰、民族史思想、论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读书.学风.文风、附录  相似文献   

5.
史学思想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但因其深奥而冷僻,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不够。老一辈史学家侯外庐、白寿彝等先生开其端绪,而吴怀祺先生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致力于中国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史学思想史这一荒僻的领域内创造出丰硕成果,先后出版了《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出版)、《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和白寿彝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史学家,二人感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影响.他们有共同的学术追求,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他们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在学术上致力于"成一家之言",强调"通识";认为社会史是思想史、史学史研究的基础.他们都是杰出的学术组织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们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表明,把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点的构成及其主要标志,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委托,周文玖偕博士研究生刘玲同学于2015年9月28日、10月12日、10月19日三次至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先生办公室,就先生的学术历程、学术成就、学术旨趣以及白寿彝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遗产等问题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被访者以"瞿"表示,访问者以"周"表示。一、从《唐代史学论稿》谈起周:瞿先生,您好!感谢您作出安排,接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学术专  相似文献   

10.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11.
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理性的魅力 ,举其重要者如 :一是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理论。二是对史学史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如史学遗产、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史学的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史学史对于历史教育的意义、探索中国史学发展规律、史学与经学及子学的关系、怎样看待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等。三是发展史学史研究的设想 ,如研究兄弟民族史学史 ,进而把中国史学史写成全民族的史学史 ;进一步研究、撰写外国的史学史 ,如国别的、地区的史学史 ;编写出实用的教材 ,编写史学史丛书 ,编辑《中国史学论著选》,撰写全书6册的《中国史学史》等 ,都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停滞的;他在《世纪历史的哲学》中指出:中国历史就是没有发展的历史。这是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历史问题上诸多错误观点的理论根源之一。由于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中国史和世界史相互隔绝的情况,搞中国史的不研究外国,搞世界史的不研究中国,长久以来,黑格尔在世界历史范畴内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观点没有得到清算。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林志纯先生提出中西古代文明共同经历了由城邦到帝国的发展两阶段说;吴于廑先生提出世界史是由多而一(即从分散到一体)的过程,其中横向的联系推进了纵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又转而推进了横向的联系。这些观点说明中西古代历史具有共同规律,这对破除西方中心论有重要意义。不过,同中有没有异?怎样对世界史的统一性作出理论性说明?中国历史有没有变化和发展?刘家和先生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下观点:比较研究不仅要察同,从异中见同,还要辨异,从同中见异;世界历史是扬弃诸"小一"(国别史)而成"大一"(世界史)的发展过程;中国文明具有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中国历史经历了发展和变化而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因此而成为世界史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些观点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的挑战作出的最有理论意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4.
白寿彝先生在《史记》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以全面、贯通的史识,注重《史记》的思想性研究;从历史文献学和编纂学的角度,探讨《史记》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和体裁上的综合运用;注重《史记》的表现手法及其在历史文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善于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发扬光大;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勇于突破僵化思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白寿彝先生的《史记》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学术界占有突出地位,是建国后我国"史记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的命名,是由特定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的。从地名的语言背景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的民族活动的痕迹。地名的民族语源问题,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是我们探究民族史时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民族迁徙是一个古老的人口现象,它常常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始终,成为民族史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述了景颇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阐示景颇族社会发展过程中,迁徙对本民族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民族文化形态的影响和作用。试图为新时期研究边疆山地民族的发展探索一些历史与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延安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受到关注。黄科安先生转换新的思维观念,挖掘新的价值内涵,并在不富足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去粗取精,大胆抛弃陈腐而失真的历史偏见,挖掘延安文学本身所饱含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从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两种话语”和“矛盾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作者在延安文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范畴,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受到关注。黄科安先生转换新的思维观念,挖掘新的价值内涵,并在不富足的历史研究资料中去粗取精,大胆抛弃陈腐而失真的历史偏见,挖掘延安文学本身所饱含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从作者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两种话语”和“矛盾心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作者在延安文学研究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总结了当前民族教育史研究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民族教育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和可能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民族教育史研究问题,以期对民族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并存多元文化的互动关系,贯穿了民族史的整个过程。因而任何民族的地方势力、政治行为、经济走向、社会生活变迁,不仅取决他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还将受制于各民族地方势力。明代黔中金筑安抚使自己“乞请”改流这一政治行为上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各民族地方势力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不将金筑安抚司纳入与之并存的民族关系网络中去进行综合分析就无法揭示其真实的历史过程。因此,复原了金筑安抚司的真实历史过程,可以提供一个民族史志研究与编撰的范例,可以较彻底的摆脱二元对立民族观对民族史志研究的干扰,澄清民族史志记载的偏颇与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