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是使人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以求不断进步的锐利武器。绿色批评则是以人为中心,以师生之情唤起学生真心的“悔”,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尊重,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思想下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有明显的重规律,重德必,重内在,重人和,重激励等特征。这种“贵柔”的管理方式,能促进教师把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组织目标内化,进而外化成为自觉行为,使管理达到“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侯光国 《山东教育》2002,(14):12-1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是对具体工作的管理,是做具体的事;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领导和管理之术,是驾驭有为之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仍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一、遵循规律,构建学校管理文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相似文献   

4.
闵海艳 《文教资料》2010,(8):121-122
“无为而治”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艺术。本文指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并从管理目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内容、管理体系等方面,就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应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自进行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尊重教育”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曲解了“尊重教育”的涵义,被“尊重”遮住了双眼.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貌似尊重实则“伪尊重”的做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透过种种“伪尊重”现象去重新认清“尊重教育”的真面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的刻意拘束;自组织理论是以发挥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核心,通过被管理对象自身的作用使被管理系统达到最优化,从而出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不少教师称之为“教本”.教师也将自己称为“教书匠”,同时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被社会尊重为知识的传授者。教书的过程美其名日“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是”照本宣科”。“教科书”在教师心目中是完美无瑕的,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解释清楚。  相似文献   

8.
尊重与赏识     
对人格的尊重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受到应有的尊重是人类个体基本的精神需求。教师如此,学生同样如此。杜威曾经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中国俗话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产生信赖感。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  相似文献   

9.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从“无为而治”的含义入手,阐述其在现代行政管理中运用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用“无为而治”思想引导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到达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行政管理中,传统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值得借鉴和参考。本文从对“无为而治”的解释和“无为而治”在行政管理中的体现出发,对“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批判旧的“师道尊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和以人为本。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赏识”等新理念,很多人大声疾呼.要求教师“放下管理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一时间.曾经偏向教师的“权利之秤”开始向学生那边倾斜。在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  相似文献   

13.
“推门课”能不能推?作为这种特殊的听课方式。在教师中引起强烈而广泛的争论。反对者认为,“推门课”是对教师权益的侵害,是对师生不尊重,这会引起教师心理危机.是管理观念落后的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秦冠藏 《山东教育》2005,(14):12-12
时下.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说:“请你回答”、“请你帮帮他(她)”、“请你们把作业完成”等等。仔细揣摩,“请”字,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动,是教师在“请求”、指派某些同学做事。那些没有被“请求”、没被指派的同学,自己会主动做事吗?有的同学这么说:  相似文献   

15.
尊重自重制度制约□山东省莱州市实验小学校长仲跻刚研究管理艺术,提高办学水平,是每一位校长执着追求的工作目标。我校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尊重自重,制度制约”的学校管理模式。一、为什么要采用“尊重自重,制度制约”模式呢?这是因为∶1.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教...  相似文献   

16.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无为”与“有所为”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无所不在。全国解放后至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证明.学习、认识扣掌握使用辩证法是极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合作·发展”的共同体。本文倡导的课堂教学是不单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更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协同合作、共同谋求发展,实现各自人生价值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使自身的教学生涯更加完美.努力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学习的可持续性。学生在充分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教师配合尝试成功,使学生在认可与成功中成长。  相似文献   

18.
张歧平 《教育艺术》2008,(11):64-64
传统的封闭型、看守型的思想教育,说教式多,注入式多,“一刀切多”单向性多.保姆型多,无故重复多,学生成了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追求新知,希望被人尊重,不愿任人摆布。当我们认识到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时,我们感到应该在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尊重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当他们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愿的意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自身应尽的职责。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尊重学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人格和他们的不同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比如设立“值班班长负责制”,让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值班班长,负责全班的日常工作,给每个学生机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会明显增强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极大满足学生自我尊重的需要。二、为学生自我教育创设有利的文化氛围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  相似文献   

20.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