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2.
《慧苑音义》时距初本《说文解字》相近,其释义引《说文解字》122条,与今本《说文解字》比较,有31处异文、误引现象。以金藏《慧苑音义》为底本,参以今本《说文解字》及其他字书,考校因古今字、正字俗字、音近形混等原因致讹现象,了解慧苑时语音文字面貌及传抄篡改致讹现象,同时为今本《说文解字》提以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典释文·古文尚书音义》载录了陆德明所见的版本异文共计217个,含有这些异文的条目中兼录注音的有149个。这些音切与该条中的异文有着复杂的关系:有的为字头注音,有的为异文注音,有的为字头和异文注音,有的只是辨别异文。仔细考辨这些音切与共现异文之间的关系,辨别这些音切的性质与层次,不仅有利于深化对《经典释文》体例的认识,也有助于利用这些音注材料进行语音研究。  相似文献   

4.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异文,对这些异文的考辨吸收,是《史记》校勘的重要任务。日本学者水泽利忠广核《史记》众本,详录异文,成《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百三十余卷,其中很多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围绕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本纪部分的正文,参考相关文献,对《校补》进行梳理考辨,揭出《校补》可以改正点校本或对点校本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以期有助于《史记》的校勘研究和《史记会注考证校补》的整理。  相似文献   

5.
刺取彭本与今本《史记》及三家注的异文八例,讨论彭本在今升级《史记》校点本中可以利用和值得参考者。  相似文献   

6.
王维《相思》诗版本多样,异文现象复杂,本文通过对《相思》诗版本的梳理与异文的考证,指出:《相思》诗异文情况至宋代已经基本出现,明清两代新出现的"春来"与"愿君"版本直接影响《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与今本的定型;异文的产生与时代、政治、选家的诗学主张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以中华书局影印《尚书正义》为底本,对校南昌府本、江西书局本,参校道光本、世界书局本等,考校其异文,证明了江西书局本版本最善。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水泽利忠广核《史记》众本,详录异文,其中很多材料可以订正今本《史记》三家注。但《校补》仅仅罗列异同,不作考辨,使学者无从判断。文章参考相关文献,对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本纪部分的有关三家注的条目进行梳理考辨,揭出《校补》可以改正今本或对今本有参考价值的异文,以期有助于《史记》的校勘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俊 《文教资料》2007,(36):44-45
文章通过比较宋陈景元补遗《列子释文》中的异文与今所传北宋本《列子》,从而得出《列子释文》所参考的一种《列子》乃宋景德中的国子监本,即今所见四部丛刊所影北宋本《列子》的祖本。《列子释文》所据本则是唐本。  相似文献   

10.
敦煌残卷《汉书·刑法志》对于今本《汉书》的校勘有很重要的意义,今笔者将其与宋刻本《汉书》相校,并参考相关类书,刺取异文数条。  相似文献   

11.
春秋末期,文化下移,"王官之学"散在民间。孔子开设私学,以六艺之术教学授徒,贤者达72人。《尚书》是关于上古政治的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的先王之事,孔子以《尚书》为政治教科书,以《尚书》篇要旨教诲弟子。稽考文献典籍,孔子后学论及《尚书》者主要有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开、子夏、子张等6人。孔子后学在促进《尚书》学发展,推动《尚书》教育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以来,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多有怀疑,清人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判定<古文尚书>为"伪古文".然而,近年来,有些学者对"伪书"、"辨伪"态度有所改变,认为<古文尚书>并非伪书,<尚书古文疏证>所定之案是一个错误结论.前人的讨论,涉及多个方面,然鲜少语言学的角度.本文以<胤征>为例,探讨<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通过文献调查,发现"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猛火"、"天戒"、"常宪"五个词语,都不见于先秦文献,而见于东汉或西晋等的典籍.虽不能就此判断<胤征>为伪书,但可以推断<胤征>的最后成书可能在东汉魏晋时期.另外,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也不能够认为<胤征>所反映的都是先秦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3.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其史学价值已受到很大的重视.而它作为我国最早的散文作品集,其文学价值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召诰》片断为例,探讨《尚书》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而肯定了今文《尚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尚书正义》虽然是对《尚书》经文以及汉晋以来旧注所作的注解和阐释,但书中多涉及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有不少是前人所未发的内容,如比较早地关注词义引申、最早提出“对文”的概念、比较早地揭示出“复语”现象等问题。这些资料对语言学研究弥足珍贵。从语言学角度揭示出《尚书》所反映出来的词汇观,可以为丰富汉语词汇理论提供某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上古汉语复合词的界定问题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难点。今文《尚书》正处于单音词向复音词演变的重要阶段。今文《尚书》中的复合词主要有五个界定标准:意义标准、结构标准、语法标准、修辞标准和文化标准,这些标准的确立和运用对汉语复合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六部尚书、六部书和六部掌书属于太平天国前期高层官员的文书人员,由于六部尚书职同检点,故其仍可各署六部掌书,而六部书则不能各署六部掌书。但六部书和六部掌书大概也只能配置其职同官品次一级的书理。这些职官的设置并不是在同一时段,是有先后顺序的。  相似文献   

17.
今文《尚书》中的连词已构成传世典籍最早的连词系统,已出现表示并列、承接、假设、因果等语法关系的同义连词群。连词词形以单音节为主,亦已出现复音化的趋势。单音连词声韵多有一定的联系。今文《尚书》连词主要来源于实词的同音假借,也有一些源自动词、副词、介词的进一步虚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敦煌等地所出的古本<尚书>以及源于唐写本的日本古抄本<尚书>为材料,调查了一部分被认为是唐代卫包所改的<尚书>文字,认为卫包改字乃时势所趋,段玉裁所论则得失互见.此类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古书流传通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尚书》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和中华民族的元典,其中蕴含的传统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国人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尚书》中的传统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强烈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曹操于相府置秘书令丞,"典尚书奏事",是为了限制尚书台权力过大。曹丕称帝,改秘书令丞为中书监、令,中书省建立,尚书台典机要之权移中书。中书既掌军国机要,又从尚书台夺得草拟诏命权,威势太盛。魏明帝逝世后,限制中书权势成为专制皇权发展的必然需求,门下、散骑以至秘书省的创建,正是这场争斗的必然结果。泰始二年"重谏诤官之选"诏书的颁布,是刚取得皇权的晋武帝限制中书权势行动的开端。从此侍中、黄门侍郎"应对献策","掌门下众事"外,屡充皇帝特使,或巡视州郡,或军前慰劳,或安抚新附,权力向外扩展;常侍、侍郎,除"从容侍从,承答顾问"外,"参掌诏命,平处文籍",成为"左右机纳之器",权力向内伸张。泰始十年通直散骑常侍的设置,正是常侍权力扩大在人员增置上的反映。散骑"虽隶门下而别为一省",其始置于泰始末,最迟不晚于咸宁四年(278年)前;而门下省之成立,当在晋武帝泰始初,稍早于散骑省。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秘书省建立,企图以行政手段削弱中书权力取得了表面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