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包含除法应用题是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一步计算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刚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乘法应用题和等分除法应用题学习中,对每份数、份数、总数之间的关系已比较熟悉,因此可以从这三量的关系出发,讲解包含除法应用题,教学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复习旧知,回忆数量关系指名板演如下两题: 1.1个盘里放2个桃,3个盘里放几个桃? 2.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有几个桃? 板演后,要同学根据题意,分析计算过程,说出数量关系。其中第二题可这样提问学生:①这题为什  相似文献   

2.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等分)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意义.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全过程,如(例1)出示6个桃和3个盘子,从6个桃中每次拿出1个,拿3次,分别给每个盘里放1个;又从剩下的3个中每次拿出1个,拿3次,分别给每个盘里再放1个.结果,6个桃分完了,每盘放的个数同样多,都是2个.其次,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像上面这种"平均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9页。(一)一、在童话情境中引入师: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课件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动画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一)在童话情境中引入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带猴宝宝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你们猜这位朋友是谁?(课件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动画演示小猴吃了1个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  相似文献   

5.
题意是求把6个桃平均装在3个盘里,使每盘的桃数同样多.一位教师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教具演示的注意力,她设计了一道准备题——"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先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把6支铅笔数了一下,再依次指定3名学生走上讲台,每人发给2支铅笔,并要求这三个学生将铅笔高高举起,让全班同学观察到每人分到的都  相似文献   

6.
1 基本应用隔板法是插空法的一种特殊情况 ,能解决一大类组合问题 ,请看以下典型问题 :例 1  9个相同的小球放到 6个不同盒子里 ,每个盒子至少一个球 ,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解析 法 1:先在盒子里各放一个球 ,再把剩下的 3个球放到 6个盒子里 ,分三类 :① 3个球放到一个盒子里 ,有C1 6 种放法 ;② 3个球放到 2个盒子里 ,球数分别为 2 ,1,共A26种放法 ;③ 3个球放到 3个盒子里 ,每个盒子各 1个球 ,共C36 种放法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 ,共有C1 6 A26 C36 =5 6种放法。法 2 :把 6个盒子看作由平行的 7个隔板组成的 .每一个满足要求的放法都…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要防止的几个失误。1. 防止把“平均分”说成“分”。部编教材第三册第1页例1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例2把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5个。讲解这两个问题时老师(特别是学生回答时)容易把“平均分”说成“分”,造成概念性错误。“分”是个大概念,它包括按比分(平均分是按比分中的特殊情况)和不按比分。这里讲的是平均分,即每份分得的数  相似文献   

8.
1.认识"0",课前准备3只小笼,5只活动小鸟.操作时对学生说:要把5只小鸟捉放到3只小笼里去.现在大家边看老师捉鸟放鸟,边跟着数数,看每只小笼里放几只小鸟?学生数:1只、2只、3只,第一只小笼里放3只;接着又数:1只、2只,第二只小笼里放2只.当教师拿第三只小笼,做一个捉鸟放鸟动作时,有的学生会大声叫嚷:"一只小鸟也没有,我们怎么数啦!"教师马上告诉他们,一只小鸟也没有就用“0”表示,并及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  相似文献   

9.
趣题三则     
水果糖的粒数桌上摆放着五个盘子,每个盘里都放有水果糖,每个盘子里糖块粒数可以相同,但均是小于100的合数. (1)如果每个盘子再放进1粒糖,则各盘糖块粒数均是质数,总粒数也是个质数. (2)如果每个盘子都拿出1粒糖,则各盘糖块粒数也全是质  相似文献   

10.
问:怎样区别“平均数”和“平均分”?答: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中开始出现“平均分”:“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这里突出强调的,一是分的方法:因为要“平均分在3个盘里”,所以每次要从桃子的总数里面拿出3个,每盘放1个。M是分的结果:分到最后,每个盘里桃子的个数必须同样多。在这里,每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是实际存在的,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个盘里就有2个桃子。无论把什么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得到的每一份的数量都是实际存在的。而“平均数”,却有它不同的内涵。“平均数”是虚设的。如…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谈话导入,感受分(1)师:孙悟空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带来了桃。把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2)师:分成几堆,你准备怎样分?拿出6根小棒代替桃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中出现:“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这便引出了“每份数”的概念,即在小学数学中提出了“一份量”的问题。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份量”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阶段出现.主要有:一倍量,每份量,单一量,单位“1”的量。在数学总复习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使之对“一份量”的知识体系有清晰的、整体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下面就它的几种主要形式结合实例加以说明。一、一倍量问题小学数学第三册中有这样一道例题:“饲养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  相似文献   

13.
<正>兔兔看到应用题不慌不忙,狗狗看到应用题就要冒汗--你瞧瞧,这是什么题目嘛! 3个篮子里共有27只桃子。如果从第一个篮子里拿出3只放到第二个篮子里,再从第二个篮子里拿出1只放到第三个篮子里,那么3个篮子里桃子同样多。3个篮子里原来各有几只桃子?  相似文献   

14.
一、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把6个桃子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学生动手分时,可能出现如下多种分法:①先给每盘分1个,分去3个,剩下3个;再给每盘分1个,分去剩下的3个.结果每盘都分得2个,即每份分得同样多.②先给2个盘子每盘分1个,分去2个,剩下4个;再给这2个盘子每盘又分1个,分去2个,剩下2个;最后将剩下的2个全部分给第3盘.结果每盘都分得2个,也是每份分得同样多.③先给2个盘子每盘分1个.分去2个,剩下4个;再给第3盘一次分2个,剩下2个;最后将剩下的2个给先分1个的2盘每盘再分1个.结果每盘都分得2个,也还是每份同样多.④  相似文献   

15.
一、材料:大蒜、托盘、细铁丝。二、实验过程:1.选出比较饱满的蒜瓣,掰下来剥去皮,洗干净。2.用细铁丝把一个个蒜瓣穿好,一圈圈整齐地码放到托盘里,盘子底部都放上水,做成两盘。3.一盘放在阳台上,每天都能受到阳光照射;另一盘放在暗室内,上面扣上一个塑料桶,让里面的蒜瓣一天到晚不  相似文献   

16.
两个有趣的教学片断如下。某教师教学应用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时,问学生:“‘6÷2=3(盘)’中的‘盘’字,是从哪里找到的?”生甲:从题目中找到的。师:再想一想。生乙: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师:对!题目的问题问我们是“几盘”,所以这里就是“盘”;如果问“几天”,那单位名称就是“天”。教下一节数学课时,这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目给学  相似文献   

17.
读《湖南教育》1989年7期陶君玉同志的课例征评——《“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以后,我认为文中教育者说的“要从问题中找”和“不能从问题中找”,都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道题得数的单位名称,都不是从题目的问题中找到的,而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分析算式的意义所得到的。如,文中例题“有6个苹果,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的解答算式“6÷2=3”,就是表示6里有3个2。一个“2个”放一盘,3个“2  相似文献   

18.
我的学生小徐在附小教“除法的初步认识”,主板书如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2个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6÷3=2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课后与小徐谈教学思路。吴: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 徐: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知识,看似简单,但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心智水平设计教学。小学生第一次认识除法,实现对“等分除法”的初步认识,有一定困难。因此,以“平均分”概念为主线,逐级抽象,比较适宜。我这样设计,经过三次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退一加补”熔进“破十法”的方法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学生思路清晰,计算迅速,事半功倍。下面以“13—6”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用学具帮助理解计算每个学生拿出自制学具板(如图)数一数每排有几格?共有几排?让学生放13个圆片在格子里,每个格子只放一个,要求能一眼看出总个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实质上是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而采取的具体方法。然而学生还不可能在理解除法的意义之前就掌握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因此,教学表内除法,首先要从“等分”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才能进行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怎样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等分除的意义呢?比较有效的手段是运用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的演示。因为借助生动的直观形象,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同实际事物间的联系较为直接、亲切,因而感知的效果较好。如在教小学数学第二册第79页例1时,可以采用贴绒教具进行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应该象书中的插图那样,先拿3个桃,在每个盘里放1个,再拿剩下的3个,又在每个盘里放1个,最后看看每个盘里有几个,还有没有分完。如果教师每次取2个分放在三个盘子里,显然,这样分从一开始就等于告诉了学生分的结果,而没有真正展现分的过程。因此,进行等分除的演示时,要注意演示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