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姜鑫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2):68-71,91
文章介绍了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内的非正式网络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从网络密度和距离、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结构洞分析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组织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因素。以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内的非正式网络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一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引入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一致性概念,研究了知识交换整合的前因及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正式顺序工作流网络和非正式咨询网络一致性增加,知识交换整合能力减弱;随着正式互动工作流网络和非正式咨询网络一致性增加,知识交换整合先提高后减弱,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组织沟通在形成知识交换整合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机理作用。该结论是对以往研究的有力补充,也对企业从正式与非正式网络互动方面提升知识交换整合能力有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渐进式、突破式和平衡式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正式网络支持和非正式网络帮助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运用层次回归、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等方法,采用来自94个创新型组织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平衡式创新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组织绩效;正式网络中成员相互提供支持,有利于促进渐进式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非正式网络中成员相互提供帮助,有利于促进突破式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正式网络支持与非正式网络帮助的交互效应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平衡式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本文验证了渐进式、突破式和平衡式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所提出的正式网络支持概念丰富了亲社会性理论,探讨了正式网络支持与非正式网络帮助的调节作用,细化了不同创新转化为组织绩效的权变条件。  相似文献   

4.
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的研究是目前组织行为领域一个热点,学者们已经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功能及其行为,但并未涉及到非正式组织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在对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影响隐性知识传播的因素进行划分,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途径,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网络关系正式化程度将组织内人际网络区分为正式人际网络与非正式人际网络。依据互惠与网络的耦合将组织内互惠规范区分为成员—成员互惠规范(NMMR)与成员—组织互惠规范(NMOR)。依据知识转移组织化程度将组织内知识转移区分为成员知识转移与成员知识组织化。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匹配了各类人际网络、各类互惠规范与各类知识转移活动之间的理论作用关系:在非正式人际网络中,成员的网络特征通过促进NMMR 而推动成员间知识转移;在正式人际网络中,互惠性组织控制通过促进NMOR而推动成员知识组织化。此外,本文提出了促进人际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式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网络对个体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组织的足够重视。非正式网络对个体创新行为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正式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从组织支持感的视角构建了"非正式网络———组织支持感———个体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研究了非正式网络、组织支持感与个体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331个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对个体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非正式网络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组织正确认识和发挥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试论企业非正式网络及其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企业非正式网络的定义出发,对非正式网络的相关观念进行了辨析,探讨了企业非正式网络和正式网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分析了企业非正式网络的交流内容和交流形式.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企业非正式网络在知识共享活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农村信息化行动网络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对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构因素及转译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建构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正式网络蕴含着非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的存在消解了正式网络效果.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和自下而上农民需求的错位弱化了政策初衷.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有效的知识传递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非正式网络凭借其良好的互动性,快速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对于隐形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少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对高技术企业内部员工的非正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并验证了非正式网络中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网络特征和联系特征对知识传递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个体的沟通意愿和沟通频率对于网络特征与知识传递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最后,知识缄默性对于信任、工作互动程度与知识传递效果的关系存在调节效应,信任、工作互动对知识传递效果的促进作用随着知识缄默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探究正式、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异质性在其中的作用。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213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相对于正式合作网络,非正式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吸收能力在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内部知识异质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合作网络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正式及非正式网络耦合视角,研究创新网络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以华为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多阶段的分析过程,研究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机理,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关系扩散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静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动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关系平衡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临界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动态适应性行为;关系聚合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动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构建弹性创新合作关系,为企业应对非连续性技术变革提供一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项目组织结构和关系研究的定量化、集成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于一体、跨项目组织、社会网络和边界跨越等多学科的特点,从网络的视角研究项目组织和行为正成为组织理论的一门新学科。首次引入项目网络这一新概念,并对项目网络的内涵进行阐释。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为核心的理论研究框架。其中,研究内容分为两大主题:项目网络本体论和项目网络作用机理。最后,对项目网络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今后项目网络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嵌入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知识嵌入特性入手,分析了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的主要类型:关系嵌入型知识流动、结构嵌入型知识流动和文化嵌入型知识流动.这些抽象的知识流动类型主要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专利、技术秘诀的转让、市场调查以及非正式交流等具体的方式进行.由此,提出建议:要促进知识网络组织内的知识流动,政府应提供政策与制度支持,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接受能力并与企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等组织展开多层次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4.
王发明  于志伟 《科研管理》2015,36(4):101-108
在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网络结构及网络关系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构成要素,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将网络关系划分为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两种,提出从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关系两个方面衡量抗风险能力指标;接着给出了网络关系及其测度变量对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影响假设,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正式网络关系对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式网络关系对企业变革能力的正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15.
袁莉  赵英  张美  苏杨 《情报科学》2013,(7):50-54
基于团队内部网络结构对高校科研团队内的书目共享进行研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将科研团队内正式网络与融合了非正式人际关系网络的复杂网络对书目共享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复杂网络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实际环境中团队内部网络结构;进而,通过组织内部网络结构对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图书馆书目借阅记录网络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描述团队内书目流通的网络和有效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内书目共享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燕夷  彭灿 《科学学研究》2012,30(4):581-590
 国内外学者迄今很少研究非正式网络对研发团队绩效的影响问题。本文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构建并验证了企业研发团队非正式网络与团队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关系。本文所确定的非正式网络(测量)量表由互动强度、网络密度、沟通质量和网络信任四个构面构成。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网络除了可以直接影响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外,还通过交互记忆系统间接影响任务绩效。  相似文献   

17.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自组织理论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文章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网络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崭新视角探讨了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特性,并提出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创新网络模型,指出了自组织理论在创新网络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知识经济朝代企业不再主要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创造财富,而是更多地领带于知识,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发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团体中,非正式团体比正式团体具有更好的沟通作用,本讨论了组织中非正团体的特点和知识传播过程,认为“实践社团”和非正式网络等非正式团体都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最终增进了组织知识。非正式团体的管理对管理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建议管理通过识别潜在的非正式团体、为非正式团体提供基本条件和采用非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来培育非正式团体,最后,作建议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对非正式团体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使非正式团体成为企业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平台竞争优势的主流研究通常聚焦于网络效应的收益递增与正反馈效应,而忽视了网络效应的外生性本质,及其与资源能力理论之间的理论割裂,也难以对现实中赢家通吃、先赢后输与后来者居上并存的现象提供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间接网络效应的组织属性着手讨论了平台竞争优势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共同演化范式分析了平台竞争优势在长期内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认为,间接网络效应具有他组织与自组织二重性,其导致平台企业异质性能力的外部化以及网络加杠杆效应,二者协同构成平台竞争优势的根源。而在长期内,平台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诱致了新产业架构的涌现。其通过参与人变更、新技术涌现、战略变革等反向作用于在位者能力增量和网络杠杆强度,反馈到"新一轮"能力差异和网络杠杆的协同,进而决定了长期演进意义上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与否。  相似文献   

20.
李随成  高攀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40-1546
构建了基于供应商网络的制造企业知识获取的框架,从知识类型、制造企业、供应商、供应商网络和协调机制四个角度对制造企业知识获取进行理论分析,提取了基于供应商网络制造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制造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取出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的互动、组织学习和供应商选择四个主影响因素并给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