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段时间,一场关于中国是否应当建造大型对撞机的公开辩论,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2016年9月4日,94岁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文章,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随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公开发文回应杨振宁的质疑,支持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这场原本只在高能物  相似文献   

2.
正一场罕见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科学界爆发。辩论焦点是"中国是否应该建造超大对撞机"。支持方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中科院院士王贻芳为代表,反对方则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等。建造超大对撞机是对是错,或许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来证明。最近,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建超大对撞机在科学界闹得沸沸扬扬,并逐渐演变成公共  相似文献   

3.
正《知识分子》2016年9月4日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作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不能同意他的观点。杨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科学家,我更尊重科学和理性。如果以下言语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  相似文献   

4.
正8月29日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丘成桐:关于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的几点意见并回答媒体的问题》,讲到他(丘)赞成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而我(杨)反对,他难相信。其中一段如下: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更加佩服!所以说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使人费解!丘教授的理解有误!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今天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数学家丘成桐[1]和物理学家杨振宁1,就中国是否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引起公众的兴趣。他们的分歧牵涉到一系列与科技决策有关的重大问题,值得严肃讨论。本文将参照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围绕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辩论,以及作为其背景的美国高能物理及其政策环境的历史演变,就丘-杨间的核心分歧发表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两位学者和关心此事的公众。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来,由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理论物理学家尼玛·阿卡尼-哈米德、哈佛大学数学家丘成桐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等国内外一些高能物理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中国开始考虑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这是一个重要的大科学项目。中国应不应该上?近两三年,这一直是中国物理工作者讨论思考的话题。我们以为,这个问题应该由一个跨领域的科学家委员会来认真讨论、研究论证。像《赛先生》这样的科普媒体,所能做的也就是科普这方面的背景知识,使大众能够理解科学家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谢家麟     
《科学中国人》2017,(5X):2-2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院士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相似文献   

8.
谢家麟     
<正>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谢家麟院士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我国第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发现后,基础物理学将向何处发展?这是国际物理学界面临的问题。中国科学家提出建造下一代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并适时转为质子对撞机的方案,以期更深入地揭开"上帝粒子"的奥秘,从而找到基础物理学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提上日程。高能加速器技术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从轰击固定靶质子加速器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转变,即从"八七工程"的下马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出台。"八七工程"是基于中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在最大范围内听取的海外专家的意见而做出的决定。因此,将"八七工程"称作"洋跃进"并不妥当。选择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反而是一次"冒险"的决定,因为对撞机刚刚兴起不久,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人才和技术基础。对撞机方案的选择离不开李政道等海外物理学家的强烈建议与积极支持。回顾这段历史,对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实现了3次重大的跨越,粒子物理的成就为其顶峰。世纪之交的中国粒子物理学,应当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结合中国的国情,认真制订中国粒子物理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充分利用BEPCII进行粲物理精确测量前沿的研究,同时选择有特色的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如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宇宙线观测、中微子物理实验等。我们应大力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搞好LHC实验,并积极部署大型直线对撞机的国际合作。高能物理研究基地还应当积极为其它学科提供先进手段和大型平台。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事件:关于"中国要不要建大对撞机"的论争2016年就已开始,近日由于一篇自媒体文章,再度白热化。流行网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让许多人关心起这场物理学家的争论。科学家围绕重大科学决策争个面红耳赤再正常不过,只是很少诉诸大众媒体。此次对阵无论胜负,对科学传播是件好事。过去公众对科学争议"一脸懵",因为要厘清晦涩术语,没有科学家帮助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现在是否该建造超级对撞机?近日,科学家们就中国建设超级对撞机是否会超过预算、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是否会挤占其他领域的研究经费、能否实现其科学目标等问题展开辩论,使一个原本在专业圈子内部"窃窃私语"的问题,成为引人关注的公共话题。中国该不该上马超级对撞机是个专业的科学问题,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成共识尚需时日。但笔者认为,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郑志鹏教授和李金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τ轻子和粲物理研究”,经4年的工作后于1996年6月结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麻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验收意见中作了如下评价:“本项目所研究的粲物理和τ物理是当前粒子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上展开了有关J/ψ物理、ψ′物理、τ物理、D物理和D_S物理的研究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受到国际高能物理界的好评与重视,在国际高能物理会议和国际轻子光子会议上被多次引用,部分结果已被国际权威的粒子数据表所采用”,“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基地的中国国内的高能加速器实验物理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设了研究微观和宏观物理学的大科学工程,研究凝聚态、声、光等物理学主要分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开放实验室等。前者主要包括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合肥托克马克装置、中国环流一号、强激光12号装置、北京串列加速器、陕西长波授时台、河北兴隆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北京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包括超导、磁学、超晶格等;开放实验室主要包括非线性连续介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李政道和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不同观点和建议。李政道针对"文革"对基础研究的否定以及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的盛行,极力主张中国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杨振宁针对中国科技和工业落后的现实状况,极力主张中国要更加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国家建设的急需,并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在如何看待李、杨观点相左这一问题上,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窠臼,非要评判二者孰优孰劣、谁对谁错。二人的观点都很深刻,都有理有据,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李、杨二人观点相左,对于中国科技发展而言,反而是好事。不同观点的碰撞,能让中国领导人听到不同的声音,进而能让中国的科技战略决策更加理性、务实、周全。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物理学理论是越来越玄,什么弦论、超对称、多重宇宙,一个个高深莫测,却又偏偏不能用实验来辨别对错。不过要是据此指责物理学家偏离了科学的正道,倒也冤枉了他们。他们也在想办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比如耗费巨资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什么的,只是一直以来没什么真正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杨振宁,著名物理学家,192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到1944年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先后得获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因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席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和洛克非勒大学董事。美国国家科学院、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台北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曾经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鲍威尔科学成就奖,费萨尔国王国际奖等科学奖项。2019年4月29日,杨振宁先生应明德讲堂思想系列主持人、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做客"明德讲堂",李树深校长主持了本场讲座。杨先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近两千研究生再次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图1),并明确重申,对于几年前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这一观点,"我的看法完全没有改变"。本刊特将报告及听众交流全文整理,经杨振宁先生审定发表,以志盛事。  相似文献   

19.
高杰 《中国科技论坛》2007,(4):11-14,46
现在粒子物理正处在酝酿革命性突破的关键时期,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为国际高能物理及加速器物理与技术的主流之一。中国作为经济和科技大国,应该和必须参加,这有利于在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上大幅提升中国基础科学的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未来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利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科技基础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与培养),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20.
李政道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为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李政道先生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李先生80华诞之际,我们想借此机会回顾李先生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高能物理及加速器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1972年9月11日,周总理对张文裕和朱光亚等18位科学家关于在中国开展高能物理研究和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工作的建议信做了重要批示,强调“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