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拉图尔通过自己的关于科学形成原因的新解释学说,提出了新的对称原则,即取消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来试图从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科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是在行动者网络中被建构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相继形成,从而转向于一种新的科学观。他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在科学的建构中对社会进行重组,实现主客统一。拉图尔认为自己脱离了社会建构主义的阵营,但通过考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强纲领的几点联系,我们发现他的理论仍然坚持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一般原则,其实是对更广阔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仲英 《现代情报》2009,29(12):109-120
[目的/意义]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频频产生,基于该舆情往往会爆发相关突发公共事件谣言,谣言对舆情发展影响深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提高舆情导控成效。[方法/过程]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行动者网络分析,进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强制通行点,根据转译过程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结果/结论]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行动者和转译要素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在潜伏爆发期的监测预警机制、变种期的分析反馈机制、消亡期的反思预防机制,3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形成严密的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更新是促进经济增长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战略性选择,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构,同时,也是一种激活社区治理方式.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的城市社区更新实践,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生产已成为主流模式.如何使多元主体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共同的行动目标,构建起合作生产的主体网络是关键性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行动者、转译...  相似文献   

4.
为了打破元科学研究领域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布尔迪厄提出用反思性的实践逻辑取代"学究式"的理论逻辑,来呈现科学领域的本原面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场域、科学惯习、科学资本和科学实践等一系列"启发性概念",用以形成科学场域的实践理论。迈向实践的科学社会学理论主张运用关系主义的方法论和建构的结构主义认识论,去清晰再现科学场域的相对自律性特征,并倡导科学行动者利用科学反思性这一思想武器,实现科学主体的客体化和科学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以提高科学的自主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SSK学者运用科学修辞学的方法对科学争论、科学文本等进行的社会学解读,是SSK流派在社会建构论领域的一大创新。文章从科学修辞学视角,借鉴SSK的对称研究方法,对当前转基因的热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转基因主粮事件”中争论各方使用的修辞资源、论题和手段的分析,试图展现各方行动者之间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6.
科林格里奇困境是技术的社会控制困境。科林格里奇本人试图通过使技术具可改正性、可控制性和可选择性,通过改变技术决策来解决该困境。然而,该外在于技术的建构网络的解决方案面临着控制者和知识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有效地预测和调整技术。扩展的行动者网络试图将对技术的控制内化于技术建构的行动者网络中,将对技术进行控制的时间覆盖技术建构及其迭代建构的全部过程,通过不断扩展异质的行动者,扩展嵌入、非嵌入的编码以及意会知识,在扩展的技术建构中实现对技术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农村信息化行动网络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对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构因素及转译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建构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正式网络蕴含着非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的存在消解了正式网络效果.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和自下而上农民需求的错位弱化了政策初衷.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遭遇的困境与科学技术研究(STS)的特殊性为契机,巴黎学派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它既是一套分析科学与技术的有效工具,又包含了全新的世界观与社会理论:用广义对称性原则消解本体论的主客二分;用跟随行动者的灵活方法取代宏观理论框架说明微观现象的模式;用联结的社会学取代社会的社会学.在突破SSK困境的同时,ANT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中心的广泛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汉林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785-1791
传统的技术社会学主张技术决定社会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社会学产生,它认为技术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而成的。从学科观念、学科铺垫、技术认知、研究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发展格局等方面,探讨了新技术社会学之所以"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孙启贵  郑泉 《科学学研究》2010,28(6):822-828
基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运用"行动者一网络"理论模式的独特视角,建构了行动者网络并界定了网络中的各类行动者,分析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由此深化认识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2.
政府投资科技项目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投资科技项目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科技、轻管理,重人才、轻组织"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项目治理体系。本文从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基于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治理关系的角色管理,和基于预防和驱动的绩效管理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政府投资科技项目治理体系的对策,并提出了实现有效项目治理体系的基础条件,以期为提高该类项目的成功率、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应急管理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数字化治理可以在疫情关联信息获取、疫情传播路径追踪、疫情信息公开与舆情管理、疫情风险预警、健康认证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服务各地区进行精准防疫和决策支持,但同时也暴露出数字化治理理念尚未形成、数字技术和手段利用不充分、存在"数据鸿沟"和数据安全等若干问题。应对挑战,建议政府在推动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中,加快顶层设计,将城市公共管理数字化转型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大脑"建设中,推动公共大数据整合共享,加强数据、信息、网络与系统安全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运行。  相似文献   

14.
“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提升科研水平、建立工科思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科技竞赛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创新建设基于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多维创新实践平台,助力学生工科思维建设,拓展学术交流互动,推动“大化工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为我国构建新型科技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以"科技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处理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为科技创新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但是,转型时期科技治理的相关运行机制和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健全,应继续深化和践行邓小平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通过有效途径积极完善科技治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切尔认为,树立于温和实在论基础之上的科学形象才是实际的,这也是将科学民主化的认识论依据;与此同时,布朗论述了将科学民主化的政治学依据。这两个依据是旨在为科学实践治理提供标准的“良序科学”理想得以建构的重要前提。“良序科学”理想要求“理想慎思过程”贯穿于科学的资助、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以此确保民主力量能始终发挥作用。基于“良序科学”理论来看,最近爆发的中国是否应该建造“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和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的争论至少反映出了当前中国科学实践及其治理存在的三个显著问题:1)中国科学实践的“治理”方面存在观念性障碍;2)治理主体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实践治理的民主模式及其多样性和具体性;3)治理主体未能辨明科普的双重目的:“理解”与“参与”。若要解决这些问题,下述的思路或许可供参考:1)思想观念方面强化认识科学实践时的整体论思维;2)理论研究方面引入普遍语用学的维度;3)制度设计方面重视科学实践治理的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国家安全事务中,涉及生物安全的相关议题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结,围绕生物安全治理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将科学技术本身作为一个复杂变量考虑进来。文章以生物安全治理为基准点,将围绕生物安全议题的科技治理问题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亟待聚焦的主题。通过对当前生物安全议题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制度层面探讨将科学研究纳入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整合科技治理与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存在的限制性制度条件;同时,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将生物安全议题相关研究融入包括生物安全治理在内的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异化"概念的溯源追本和解读,透析科技异化的种种表现及内涵,初步揭示了科技异化产生的深层原因,即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在科技观念中的错位,并提出了科技生态化重塑与人性归复的治理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科技与乡村变迁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的相隔离、近代社会的相抵制、集体化时期的相适应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相融合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乡村治理方式,还会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同时,乡村治理方式如果不能与科技推广相适应,就会阻碍科技发展和乡村进步。因此,乡村建设既要加大“科技下乡”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强“科技惠民”的制度建设,寻求科技进步与乡村良好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当前,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紧密结合对发挥科普咨政建言作用提出了时代呼唤,建设高端科普智库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从服务科学决策、团结引领社会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探讨了建设高端科普智库的重要意义,界定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内涵,从目标、内容、对象、动力等方面剖析了高端科普智库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当前高端科普智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从治理体系、产品生产、影响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端科普智库建设路径的分析框架,并对国内外13家高端智库和科技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此总结提出高端科普智库的建设路径,包括建立科学的智库治理体系、优化智库产品生产机制、提升智库决策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