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道德的、邪恶的法究竟是不是法律?不同的法学流派的回答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恶法和善法一样也是法律,即“恶法亦法”论;另一种观点认为恶法不是法律,只有善法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论。本文从“恶法非法”着手,旨在阐明“恶法亦法”的谬误,从而确立“恶法非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目前编辑学界关于大学学报的研究中,一个所谓的重要命题就是“学报特色论”,这种观点认为:“特色是高校学报的生命,是期刊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本文从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特色论”的论据以及编辑策划三个方面对“特色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特色论”没有真正把学报特色与使命的根本关系摆正,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3.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人天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它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元极学“和论”对“和合”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内涵有:和乃自然之道,和生天地万物,和是三元之根,和为性命之本。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这就在研究者与社会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媒介”(文学作品),“发现作品”和“解读作品”就成为研究者必经的两个环节。“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对弘扬法的价值、普及法的知识、改进法学教学、加强法律修辞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具有浓厚文化传统的社会中,相关制度条件会影响到组织治理之特定模式的有效性及主导逻辑.基于先秦“道理论”思想内涵及其传承轨迹的梳理,本文在区分制度制定与执行两个环节的有关制度不变性与响应性“悖论”问题的探讨中,对“德治”和“智治”两种不同组织治理模式各自适用的制度条件以及中国业界实践重塑的方向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理论评述相糅合的研究,使“一(道)与多(理)”、“不变与变”关系命题获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关于法律与标准的研究有所欠缺,只是零散的部分性研究,理论深度不够.本文试图重构关于法律与标准的理论研究和相关讨论.法律和标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两者所呈现的一般性规律,能够得出法律与标准作为硬法与软法的范式共同治理的格局,这一个格局通过WTO框架下的治理模式以及美国和欧盟的法律标准模式都能得到验证.中国法律与标准的契合模式是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的,当前如何有效地发挥两者作用,将两者有效结合,回应现实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基于硬法与软法的视角,能够厘清法律与标准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颖 《情报探索》2008,(10):117-119
介绍美军“震慑论”的思想内核,从“认知”与“环境控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情报在战争“震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我军借鉴“震慑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苏珊·哈克用“中道”实用主义改造、融合各种极端科学论,避免对科学激情的单纯辩护或批判,初步尝试对科学进行更为冷静的审度。她用“探究-证据-帮助”代替“认识-检验-方法”,建构了一种颇有特色的折中理论。哈克科学论存在着诸多问题,创新性和深度尚嫌不足,但开辟了科学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县”在中国政区体系中具有某种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但学术界目前对政区(包括县和县级政区)的意义、作用等,认识上还较片面,还没有认识到其所具备或隐含的那些先在的、既定的、不言而喻的文化意蕴和“合法性”意义,实际工作中也缺乏对其所承载的地方意义、地方遗产的必要尊重。这样,出现随意调整、无视其重要作用、价值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即导致“地方的消失”这样一种状态。作者以县为例分析了地方的文化意蕴和“合法性”意义,认为,“县”在中国的政区体系中具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即表象来看,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态势而言,在长达2000余年不间断的发展历史中,县在客观上成为介于地方和基层之间、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各方作用的政区层级;而从深层来分析,县实际上还具有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景观,并进而维系地方,形成地方性、地方遗产的重要作用,也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塔斯基提出的作为真之定义的T模式,引发了关于“真”的收缩论和膨胀论的争论。文章提出另一种真之定义即T’模式,作为对T模式的补充,从而改进了塔斯基的语言层次论,并将真之收缩论和膨胀论统一起来。在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的基础上,文章对“存在”和“事实”加以界定,对“内在符合论”给以澄清,并阐明真之实用论和真之融贯论的作用及其关系,从而将真之符合论、实用论和融贯论以及收缩论和膨胀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善治视野下的协同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视野下,协同治理正是通过主体间资源和要素的良好匹配,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关系的最佳状态,是实现从治理到善治的途径。通过分析并重新厘清协同治理概念,指出协同治理的内涵为主体间合作的匹配性、一致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同时,探析协同治理的观念指导、方法论及技术手段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晓琳  王刊良 《情报杂志》2007,26(11):16-18,21
随着企业IT投资的增加,IT治理成为企业界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IT治理成熟度是评价组织IT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从IT决策权配置的角度,提出了IT治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组织的IT治理成熟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IT治理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溯源的角度探讨了IT治理与公司治理的涵义,并从目标,核心原则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两者加以详细比较,指出IT治理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核心原则上具有依承性,以及主要内容上的相互促进性,最后,结合COBIT模型建立了一个逻辑模型,阐述了如何通过提高IT治理的内部循环运动的效率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关系治理中关系规范的形成及治理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方华 《软科学》2007,21(2):67-70
运用嵌入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了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关系规范的内涵、本质属性及产生途径,揭示了关系治理的本质在于嵌入性的关系契约通过关系规范来实现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代国际社会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世界应如何妥善解决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本文针对该挑战不但提出了建立一个WTO模式的治理组织的解决方案,还针对体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应对措施:第一,建立如WT0模式的经济法律体系;第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团体共享排放额度;第三,借鉴和整合现有的排放贸易组织.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维护自身利益和充分发挥自身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案情 原告于2003年7月10日向被告办理了型号为解放CA1047、车牌号为沪D-Q0368的自用货车保险一份,保险期限自2003年7月11日起至2004年7月10日止,险别包括第三者人身伤害责任险、不计免赔特约险,其中第三者人身伤害责任险的保险金额为50万元,保险费总计1981元。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知识治理研究的现状,从参考理论、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分析层次等方面进行梳理,并探讨知识治理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知识治理研究需要更加深入的考察知识、竞争优势和组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影响因素,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如信任、心理契约、组织文化、非正式组织等对知识管理活动影响,增加实证研究的比例,并加强小组团队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昆  肖洪安 《软科学》2004,18(3):74-76
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由来已久,原因之一在于转轨过程由于产权安排不合理而导致的“资本雇佣劳动”。为此,处于节约社会变革成本的考虑,提出一种来源于知识管理思想启发的“知识型治理”模式,从而为公司治理制度由“资本雇佣劳动”单边模式向“公司共同治理”的多边模式变革实施软着落。  相似文献   

19.
IT治理相关工具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组织对IT的投资迅速增加,IT治理成为企业界和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IT治理的主要工具进行了回顾,并从研究层面、研究框架、绩效评价方法和IT决策权配置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COBIT模型和CISR模型,以期对IT治理工具有更全面的认识,提高组织IT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俊娜  付英 《科研管理》2001,22(3):87-92
本以目前出现的新型知识为入手点,按理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原则,分析了知识型企业中,由予资本、经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之间相对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的治理结构。并进一步引申开去,发现在知识经济中(1)知识型企业的所有权安排是一个动态的、状态依存的所有权安排。(2)知识型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不是单个企业的所有权安排,而是一系列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组合,这种发现与风险投资体系的运作方式为相似,由此进一步得出了风险投资资本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途径探索、知识经济是知识与资本的合作而不是知识与资本的较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