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革命是社会转型的驱动力,催生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促进整个社会发生转型。近代科技革命间接地促进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当前中国正抓住现代科技革命的机遇,加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12,30(9):1281-1286,1300
科学革命观主要出现在对传统物理学进行历史解读的人文领域,然而其影响已超出知识界、思想界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革命"观不仅不适用于准确地表述科学的划时代进步,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如果科学革命果真存在或成功,那么为何我们要独自享受成功后的兴奋与激动而让中小学生一直生活在革命前的旧社会,继续忍受着阿基米德的静力学、牛顿力学的煎熬呢?通过对三个几近耳熟能详的案例分析表明:科学进步是不断开辟未知领域从而使已知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展的进阶模式远比流行的不断革命模式更为接近科学史的真实;所谓的"科学革命"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的人文传说。  相似文献   

3.
文章围绕近代早期形而上学发生的主要变化,首先考察了近代科学革命体现出的两大形而上学主题,即新柏拉图主义传统和机械论哲学。进而分析了在科学革命的促动下,近代早期形而上学三个方面的转型,即神学论题的形而上学化,形而上学中心议题转向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以及形而上学从直接实在论到表象实在论的转化,并讨论了形而上学转型在哲学史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晚清中华民族为了救亡与生存的不断抗争,到如今迈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先后掀起了数次带有民众启蒙性质的"阅读革命"。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历次"阅读革命"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北京在近代中国新文化语境下的"阅读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表现,对于促进当今北京地区的阅读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增强居民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爱读书勤学习的良好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方法在科学革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且有助于科学发现和加速科学革命的完成;与此同时,科学革命也促使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奠定了科学方法的重要地位,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科学方法与历史上的科学革命相互关系和作用,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江总书记对我国农业提出的战略要求,从科技角度来看,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因此,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必然要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起先锋和主导作用.可以预言,21世纪农业将出现第三次革命,其特点和内涵是:在深入揭示生物生命奥秘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交融,从深度与广度上大大推进农业科学的更新与拓展,并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贾向桐 《科学学研究》2006,24(6):823-827
以人类活动的“生活世界”为出发点,从社会价值层面探讨近代科学革命产生的形而上学与社会原因,揭示社会价值因素对科学革命在器物、制度和观念层次上的重要推动作用,说明社会价值取向的转移与近代科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发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历史的基本走向。自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已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其中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二战后期并在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战后科技革命无论是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9.
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3次技术革命。目前,第6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本文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需求角度,分析了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等。第6次科技革命将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它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新科技。从科学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再生革命。  相似文献   

10.
建设"京畿强市"奋斗目标是着眼于保定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并继承发扬保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做出的责任担当。系统整体反映保定在近代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更有力地扩大对保定的宣传,为建设"京畿强市"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为建设"京畿强市"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体现出保定崇信、重义、尚和、争先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继近代历史上第一、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它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立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工程、航天技术、以及上述兴新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前提,创造着新的产业群、技术群,对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是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马勇 《百科知识》2013,(14):10-13
在近代中国早期的历史上,太平天国是一个怎样评估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这个与清廷对峙十几年的"异样政权",即便最终失败了、终结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1)现行农业科技的范式的根本特征是使得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农业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2)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式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它是对于现行农业科技范式的扬弃,是对其不可持续性特征的否定.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质上就是要创建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体系;(3)用新范式看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得出的结论、作出的预测和提出的对策都将有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早期博物学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是近代早期博物学编史学必须处理的核心问题。20世纪中叶前后,很多传统科学史研究者并不倾向于强调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断裂和革命,在这样的叙事中,近代早期博物学和科学革命的关系多是外在或无关的。福柯则率先主张近代早期博物学中存在一次与数理科学革命有内在关联的认识型转换。八十年代以来,英美科学史界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福柯的看法,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近代早期博物学内部的变革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博物学和数理科学在近代早期科学文化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刘则渊  韩震 《科学学研究》2004,22(2):129-136
以赵红州主编的《大科学年表》中1540-1950年的3487件科学事件作为统计样本,得出了近代科学事件和数学事件随时间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讨论了近代三次科学革命和数学革命的特点和联系;进而给出近代数学高潮形成和转移的规律分布,对近代数学高潮、哲学高潮以及科学中心期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对近代数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IT(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主导,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而流通(Distribution)领域则是这场新产业革命的一个突出的重点,这是因为互联网对流通领域的影响特别大,特别深刻,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引起一场空前的流通革命,也可能使我国流通业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传统的流通发展模式。下面,谈一谈IT革命或互联网革命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流通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世界正在迅速地迈向“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如技术革命、知识革命、通讯革命和网络革命。我们的教育的确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以便与技术、知识、信息和网络革命相适应。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确需要一场思想革命,以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潮流相适应,教育只有通过观念、体制、构架、机制和模式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才能迎接应变“新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一、“新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新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一种经济。有人认为“新经济”就是全球化经济;有人说就是网络经济;有人说是信息经济;也有人说是知识经济,即人力资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8.
蒋道平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13,31(9):1281-1286,1295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距今已470年,这部著作的问世及其所引发的科学革命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当前我国科学精神亟待弘扬,科学创新亟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温哥白尼革命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意义,对全面塑造科学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伽利略、.笛卡尔到牛顿:新解近代科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证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笛卡尔、牛顿三者的思想承继脉络,文章认为,众多涉及近代科学革命的历史描述存在某种夸大伽利略、弱化笛卡尔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揭露了在科学史的描述中存在着“异化”现象,科学史的“异化”源自哲学、心智、政治、地域、媒介上的偏见,而这些偏见在深层又折射了科学历史甚至科学的社会建构性。  相似文献   

20.
罗鹏  李海振 《科教文汇》2013,(11):115-117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日本近代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郭沫若的世界观并非因译介该书而发生突变,但可以说此书的译介是郭沫若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重读基本史料出发,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讨郭沫若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各种原因,充分认识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艰难和可贵,并客观地评价该书的译介对郭沫若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