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在工作之余,常喜欢采写各类新闻报道。但自己在采访时往往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的稿件不被采用,再遇见采访对象就很难交待,感到不好意思。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影响自己深入采访,甚至不敢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常常靠“二传手”。这样,不仅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造成失实。我知道这种状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3.
提问的艺术     
洪燕 《新闻前哨》2003,(1):23-23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时,记者盯住一位被采访者,反复问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搞得双方都很尴尬;有时,记者拐弯抹角问来问去,始终不能得到自认为满意的回答,失望之余还责怪被访者头脑不灵活、不能理解采访意图;有时,记者把采访意图说出来后,干脆告诉被访者:“你必须这样说,你就这样说”......新闻同行们往往自嘲这样的采访是“诱供”和“逼供”。这当然不会是愉快的采访,更不是成功的采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细想起来还是记者被自己的采访意图缚住了手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4.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5.
记者,《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是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什么叫采访呢?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问、听、看。记、想是采访中的五个环节。从这些经典语言中透出的信息是采访必须到现场,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难以想象,不到新闻发生地,不见新闻当事人,不访不问,就能写稿发稿,就能当记者。 可现实中既不乏这样的事,也不乏这样的人。一是要现成材料。记者不是直接去“望、闻、问、切”,而是让别人代劳,苦功别人下,材料别人整。记者成了编辑,拿着别人的材料涂涂抹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去发表。…  相似文献   

6.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7.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8.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记提问了些大白话,如“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像这样的提问,既不能让霍金快乐,更无法让读快乐。面对霍金,记的提问有太多的外行话,以至于霍金拒绝回答一些提问,这本身就颇值得反思。无独有偶,  相似文献   

10.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电视采访用语 俗话说:“凡事对症下药。”在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提问的用语。 对于一个成功的电视记者来讲,他在采访用语上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口头语言,避免使用文言或生僻的专业术语 老舍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要用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要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话。” 电视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传播媒体。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那么,对采访对象来说,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  相似文献   

12.
当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最终确定,以“记换位看湘鄂”为此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时,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采访。因为,此次采访聚焦的是县域经济中尚未被充分重视的“边区经济”,研究的是独特的边界现象,探讨的是如何加快边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课题。这一要求,决定了采访活动必须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丰富内涵,因为,此次采访首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密苏里人”,不管是在新闻采访中或是在与别人日常交往中,这句话几乎成了生前斯诺念念不忘的口头禅,只要是了解他的人一听到这句话就会马上想到这样的潜台词:拿出证据,眼见为实。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5.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6.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17.
张婴 《视听纵横》2002,(5):83-84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帮助》栏目的一名编导,从《帮助》栏目开播之日起就一直和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众打交道,以前曾做过农村栏目——《田野的风》,主要也是侧重于人物类的节目。我觉得在这类节目中,人物采访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都离不开人物采访,尤其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节目中,更要进行大量的人物采访。因为从知情人物或新闻人物那里获取的新闻材料最直接,最具体。但是我们平时也会发现有些人物采访空洞、套话,缺乏深度,似乎说不说都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人物采访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到底怎么样的人物采访才能吸引人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能揭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想法的采访,以及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采访是最有魅力的。在形式上,电  相似文献   

18.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20.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